#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17
台灣人壽與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日前發布2025「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有七成以上的民眾,每月為退休存不到1萬元,而三明治族是所有年齡層中存得最少的一群。
我想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人生40歲到50多歲,正是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爸媽年紀大了要照顧,孩子教育費、生活費不斷加碼,自己的生活還得撐下去,更別說退休金怎麼存。不過,即使眼前開銷壓力大,還是有方法讓退休準備往前一點。我整理了五個專屬三明治族的儲蓄突圍術,幫助三明治族在生活現實中,慢慢為自己存下未來的退休金,建造安全感。
一、支出要控,先存再花
有時候不是你賺得不夠,而是錢一進來就被各種開銷「秒殺」。與其等月底看看還剩多少,不如一拿到收入就先撥出一筆退休儲蓄,再去分配其他支出。
這種「先存再花」的順序,看似簡單,卻是很多人理財最容易忽略的一步。就算只是一個月3000元,長期累積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此外,可以設定生活費上限,幫每一類支出設停損線(例如餐飲每個月不超過8,000元),一旦超支,就減少其他非必要支出(如娛樂、購物)。
去重新檢視保險、房貸,這些「看不見的支出」往往占比高,有時重新談房貸利率、調整保單內容,就能省下幾千元。
二、家庭責任,不必全都自己扛
孩子教育、爸媽照顧,都是家裡重要的責任。但這不代表,所有的經濟負擔都只能由你一個人來承擔。
父母的照顧支出,可盤點家中有哪些資源:長輩有保險嗎?健保能支付哪些部分?政府長照服務能不能運用?與兄弟姊妹建立共識、一起分工照顧或出資。
孩子的教育支出,也要量力而為。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財務現實,培養他們的理財觀念與責任感。例如大學期間協助生活費,但讓孩子申請學貸、或半工半讀。可以讓自己有金錢餘裕,也幫助孩子財務自立。
3. 建立退休金專戶,用「看不見」的方式存錢
與其期待自己「會記得每月存」,不如直接設一個專屬退休帳戶,設定自動轉帳,把退休金從日常帳戶中隔離,當作看不到、動不了的錢。
你可以設定一個三年目標,例如:三年內存到第一桶金30萬元,之後轉進長期投資工具如市值型ETF,啟動被動收入機制。
4. 找到第二收入,開啟B計畫
收入如果沒有增加空間,支出再怎麼節省也有極限。你有專業技能、興趣或人脈,可以思考是否發展第二收入來源:像是斜槓接案、線上教學、寫作、自媒體經營、講課、顧問、代理商品……都可能是選項。目標不是大賺一筆,而是每月多個3,000~10,000元穩定現金流,幫助你加速退休金的累積。
此外,也別忘了投資自己:參加進修課程、考證照、提升斜槓能力,可能幫助你爭取加薪、轉職或延長職涯。
5. 與伴侶溝通,打造一起面對的財務觀
許多家庭儲蓄困難,是因為夫妻對生活品質與退休的期待不同,因此,需建立共識、彼此支持。像是一起設定家庭目標,例如:什麼時候希望退休?每月要存多少?
說清楚雙方的分工與財務角色:哪些是共同支出、哪些是個人支出?不要讓一方單獨承擔過多壓力。
夫妻也要定期(如每季或半年)檢視財務進展。雙方不是競爭對手,也無需上演金錢諜對諜的戲碼,而是要成為相互合作的神隊友。
40~54歲是生活壓力最沉重的時候,但人生還有30年、甚至40年要走。與其把退休當成遙不可及的未來,不如從現在開始——每月多存一點、多想一步、多做一件事,就是開始為退休生活鋪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