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图片由peng luo在Pixabay上发布
引言:饅頭的記憶來自生活的重視
我撥開手上熱騰騰的雜糧饅頭,細細品味咀嚼後微甘的滋味。輕輕點了頭:「配茶好。」所以我準備一壺綠茶,一口一口慢慢的吃。
進食的感覺很好,我卻常常不進食,也不清楚是不是厭食的情況?或是前幾天吃多,也會停個幾餐不吃,吃也會吃素與水果。
我問問自己,「為什麼不想吃?」
靜默了一會兒,「我想是不希望忘記珍惜與感恩吧。」
非自願餓過一段時間,也曾因病長達一個月幾乎沒有進食,所以當我能吃願意吃時候,那份感恩,是對環境還有親友由衷的感謝。
拿到食物手微微顫抖,鼻尖輕嗅飄揚的氣味,還有舌尖上尾勁的一抹餘甜,像在苦中吃到一點糖,腦稍記得它對我那一刻的記憶。
或許是生活的一種態度,我覺得「甜,偶爾吃才珍貴。」,所以巧克力喜歡吃75%或以上,也愛咖啡跟苦瓜。但我卻也是手搖飲的常客,最近除了喝茶,我也喜歡喝檸檬水,一分糖去冰。
我原來想寫一篇關於食物的文章,但說真的,店家要長年維持同一種味道不是容易的事,想採訪食物的店,又擔心打擾他們做生意。
而且我自認不是很會拍食物,但我又不想過度美化,這樣只能請店家準備一下,又很不好意思!所以我也想過,要不要直接去拍攝跟採訪現況?
吃完了饅頭,感謝自己的進食跟生活的給予。我曾經是個吃貨,可以一餐吃到兩個便當(驚人吧),現在半飯也吃不完。如果這兩者間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我容易受肚子影響情緒,會生氣或是焦慮!
以前吃到一樣是饅頭,想的是:「好餓,嘴饞,我想填補這些缺口。」
現在:「餓了,不要緊,我們先把心慢下來再吃,不然影響食慾。」
情緒跟飲食的關係
好奇這過程的轉變,所以查資料來了解自己,情緒性進食常見於以下情境:
- 壓力與焦慮:為了緩解負面情緒而進食。
- 無聊或孤單:以食物填補情感上的空缺。
- 習慣性反應:將進食作為應對情緒的主要方式。
這些行為可能導致體重增加、消化不良,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穩穩的吃心情真的會比較穩定。
而我們這時候可以吃點什麼?
有助於穩定情緒的食物
選擇適當的食物可以幫助我們調節情緒,以下是一些營養師推薦的「快樂食物」:
- 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提升情緒 。
- 香蕉: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有助於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心情 。
- 堅果(如核桃、杏仁):富含鎂和健康脂肪,有助於減輕焦慮 。
- 黑巧克力(70%以上):含有可可多酚和鎂,有助於提升情緒 。
- 發酵食品(如優格、味噌):含有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進而影響情緒 。
- 綠葉蔬菜(如菠菜):富含葉酸和鎂,有助於減輕壓力 。
- 全穀類(如糙米、燕麥):富含複合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維持情緒穩定 。
「有時候油炸品真的使人快樂,我也愛吃炸雞配鮮奶茶。偶爾吃是快樂加倍。」
建議的飲食習慣
為了更好地管理情緒與飲食,建議採取以下策略:
- 規律飲食:避免長時間空腹,減少暴飲暴食的可能。
- 覺察情緒:在進食前,先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判斷是否真正飢餓。
- 健康替代品:將高熱量零食替換為健康的選擇,如水果、堅果等。
- 正念飲食:專注於食物的味道與質地,慢慢咀嚼,提升滿足感。
- 保持水分:有時口渴會被誤認為飢餓,適量飲水有助於控制食慾。
如何規律的紀錄飲食
我大學時候除了打工跟學校幹部,也每天來回通勤要2小時(除了有一年住宿),真的很捨不得吃飯要花的時間跟金錢,所以常有一餐沒一餐,要不然就吃很多,導致自己身體狀況不是很穩定,後來去上的學校健康課,老師建議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表記錄一週的食物,結算有沒有達到基本的食物攝取。
我來舉個例子(表格請隨意,若需要請參考):

做了練習三週後,確實有意識的選擇,身體好多了!我第一週被自己的垃圾食物蒐集表給嚇到,第二週跟理性拔河,第三週情緒性飢餓比較低,如果不想吃,可以吃點原型食物像是水煮蛋。
「吃得少有時是因為身體真的飽了,有時,是心不想吃。嘴巴沒什麼慾望,但心裡還是想為它留一點空間。」
雖然我偶爾不吃、愛吃炸物沒什麼說服力,還是希望大家依自己的身體需求來調整。
如果你最近也發現自己「吃不下」,不一定是壞事
以我個人的經驗,現在對「吃」有了一種非渴求的理性需要,嘴饞的頻率降低很多。有時候身體可以告訴你,最近該吃的點什麼,我最常做的飲食是一週四天沒有肉,有肉吃的那天分幾餐吃。如果喜歡吃油炸品,會隔天少吃一點讓胃休息,吃點菜並喝茶,這對我來說剛剛好。
減緩了焦慮,也減少的進食量。或許觀看的你也有我的困擾,所以想分享出來,「當身體平靜,心也會感到舒適。」
結語:飲食除了品味,也乘載著情緒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從「愛吃」到「淡食」的變化,請不要急著自責或害怕。這也許是你與生活重新建立關係的開始。
你開始不需要靠食物來填補情緒,因為你學會了好好安頓自己。
慢慢吃,慢慢生活。
也慢慢愛上這個不再靠食物取暖的你。
嗨,如果你喜歡我這種方式的文字,歡迎分享,但也歡迎標註出處。
你可以這樣寫:「語錄風格來自 墨雪鳶紅」或「靈感來自某位喜歡用茶和花說故事的作者」。
如果你有了新的延伸創作,請讓我知道,我會高興地替你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