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因為討厭自己現在的工作、討厭自己不得不工作,所以產生了「自由就是可以不工作」的想法。
但自由絕非不工作。
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先假設,你從今天開始可以不必上班了,而且無須面臨財務的壓力。
你沒有中樂透、沒有突然變成有錢人,但是你可以在不去上班的狀態下過著現在的生活。
你會怎麼想?
「爽死。」
對,如果你的想像夠真實,你一定會感受到一股空前的「自由感」。
但我必須要提醒你,這只是因為你曾被工作掐得太緊、太久了而已。
就像是因為長期被掐住脖子,終於能大口呼吸之後感覺到的舒暢感那樣。
我們遲早會適應那種「可以正常呼吸的感覺」。
如同離開職場的自由感也只是一種短暫的幻覺。
當你重新習慣了甚麼都不必做的生活之後,你很快就會感到迷惘。
感覺自己無所事事,好無聊。
連續幾個月,每天都在打電動、熬夜追劇、睡到下午、喝酒party。
這是因為我們以往都不把休息當成休息。
我們都把休息當成「暫時逃離工作」的時間。
而當我們不必工作之後,也就沒有了必須逃離的事。
所以你發現了問題的根源了嗎?
我們其實不是渴望更多休息。我們是排斥「必須做不喜歡的工作」。
工作是人類的本能
工作是人類的本能,因為工作就是意義感的來源。
我這裡指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的打卡工作,而是廣義的工作。
用英文來說就是 Work (需要解決的問題) 跟 Job (職業) 的差別。
那什麼是廣義的工作?
動手解決一個問題、滿足創造的慾望、和某人合作。
例如,洗衣服、畫圖寫作織毛線、和伴侶一起規劃旅遊行程。
所有任何需要我們動腦、動手去做的活動,都是一種工作。
我們人類渴望工作,因為當我們的心智能夠專注在一個目標上,就會產生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
而心流可以帶來秩序感、滿足感。
這種滿足感是持久且真實的,而非物質上的短暫滿足。
我們天生就擅長尋找這種滿足感。
何以見得?
我們可以從尚未面臨社會枷鎖的孩子的身上觀察到這個現象: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麥當勞跟其他小孩子一起玩耍的畫面嗎?
你們完全不認識,但是卻可以集體發明遊戲、互相協調規則,玩得不亦樂乎。
你小時候也許還會在牆上、白紙上、自己的身體上塗鴉,把自己跟家裡搞得一團糟,實際上是在解放自己的創作欲望。
甚至會拿爸媽的化妝品、高爾夫球桿到處搞破壞,因為那些行為在孩子的想像之中是在「解決某個他們想像中的問題」。
只不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原始的滿足感來源,會不斷地在社會枷鎖的洗腦下慢慢流失。
考個好學校。進個大公司。做個 40 年,退休之後你想做甚麼就做甚麼。
當我們看清這點之後,就會明白:
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可以選擇要做甚麼工作、甚麼時候工作、跟誰一起工作。
無論是在公園畫陌生人的速寫、參加流浪動物志工、還是徒步到山頂拍下落日的絕美畫面,只要對你有意義,任何事都是可以為你帶來滿足感的工作。
至於,該怎麼把這件事變成收入,又是另一個文章的主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