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開始辦活動時,我總想著:「只要順利進行就好。」身為組長,自認對流程已駕輕就熟,從人員安排到器材準備,似乎沒什麼難事。然而,直到真正主導一場完整的實體課程後,我才意識到:活動不是「做完就好」,而是「細節決定體驗」。

活動三部曲:前、中、後的細節思維
從那次之後,我開始將活動明確劃分為三個階段來思考:活動前的規劃、活動中的運行,以及活動後的回饋與延伸。其中,「活動前」往往決定了整體的七成功力,特別是涉及報名、收費、講師邀約等項目時,前置作業更是環環相扣。舉例來說,若是收費型活動,必須處理線上匯款、發票開立、確認付款等行政流程。我常使用綠界等第三方平台,並搭配活動文案進行推廣,透過社群媒體與電子報散播訊息。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相當講究:不同平台的受眾輪廓不同,文案語氣、標題設計與關鍵字設定都會直接影響報名率。
我自己在 2022 年穩定經營方格子專欄,2023 年因參加「小金魚講師訓練電子報」而獲得流量成長。不過到了 2024 年,流量明顯下滑,讓我深刻感受到 SEO(搜尋引擎優化)與社群熱度的現實。如果你問我如何寫出符合 SEO 的文章?老實說,沒有捷徑,只有不斷修正與嘗試。

人與場的整合:每場合作都是新的挑戰
活動前的另一個關鍵,是「人」與「場」的整合規劃。每次與新講師合作,我都會事先做好功課,除了明確敲定簡報內容、鐘點費、交通補助與核銷流程,也會依據課程主題與受眾,安排合適的教室與硬體設備。
硬體準備絕不能掉以輕心。像是錄影機、錄音筆、筆電、HDMI 線、三孔轉接頭、教材材料、便利貼、海報架等,都是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基本配備。設備需提前一天充電,建議也備妥電池測量器。便利貼依據活動性質準備不同尺寸,可用於視覺輔助與分組討論。
場地選擇也需慎重考量,包含是否能張貼海報、是否設有方桌或圓桌、投影設備的比例是否合適等。這些細節,都會直接影響參與者的沉浸體驗與參與動機。
Z 世代學習者來了:課程如何接軌他們的節奏?
Z 世代學生幾乎人手一機,學習模式與過去截然不同。他們不再習慣傳統的板書講授,而傾向參與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這對我們這些教學者而言,是一次挑戰,也是一個重新思考課程設計的契機。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這種轉變,是在一門以《葬送的芙莉蓮》為主題的文本分析課中。這門課程是我在推動微學分制度下,首次進行的八小時實體課程。儘管當時對海報製作與流程控管尚不熟練,但由於對原作十分熟悉,我以「病態人格」為分析切角,並結合書店老闆提供的心理學素材,引導學生從心理視角剖析角色行為。
不過我也發現,若學生事前未接觸過該動畫,或對心理議題較無共鳴,學習效果會相對打折。後來我將此類課程聚焦於大三、大四學生,他們通常較具備文本閱讀能力與情感理解力,更能進入討論的深層層次。
講師何時抵達現場?場佈與節奏的重要性
細節從不只侷限於課程設計,還包括「講師進場與場佈節奏」。我習慣在課程開始前一小時就到場,若能提前一天進行場佈更好。這樣可以先完成講義放置、名牌排列、海報展示、設備測試等工作,避免上課當天手忙腳亂,也能讓講師更專注於教學本身。
在規劃活動時,通常會遇到兩種不同的情境:**一種是由自己帶領的學生參與,邀請講師前來授課;另一種則是前往外部社區或單位進行合作活動。**這兩種類型所需準備的事項也會有所差異。
以第一種情況來說,若是邀請講師至自己課程中授課,籌備工作相對單純,主要著重在與講師之間的充分溝通與協調。以 Tony 老師的課程為例,事前我會確認老師的授課內容,並依此準備相應物資,例如:海報、攝影機、錄音筆、影像授權書、簽到表、講師領據,以及相關車輛通報與校園地圖等。
而若是第二種類型——前往外部場地辦理課程,以 Miles 老師的那場活動為例,準備工作則更為繁複。首先需與合作的社區理事長確認活動日期與場地安排,並了解當地的設備狀況(如是否提供麥克風)、何時可進場佈置,以及活動當天的進場節奏與時程規劃。此外,還需提早安排學生助教的數量與分工,確保活動現場能順利運作。
若活動在「主場」舉辦,助教多由任課老師或學生擔任即可;但若是「客場」辦理,建議安排至少三位助教較為理想,尤其考量學生助教通常缺乏實務經驗,因此在活動前設計明確的工作流程、細項任務分配與臨場支援機制尤為重要。如此一來,若有學生臨時身體不適或無法應變,教師也能即時介入支援,確保整場活動的協助工作仍能順利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