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個200多萬的案子,條件完全不退讓,成交!
朋友的顧問公司有一個超過200萬的案子,談了好一陣子,始終卡住。
雙方都不願意再讓步:
當時的僵局
- 顧問公司已經大幅讓價,再退就不願意接了
- 客戶認為價格沒到底,繼續提出一連串要求:
- 結案報告不只要求紙本輸出,更要求調降影印費用。
- 付款條件要求降低頭款、拉高尾款比例。
- 付款時間要求延後。
- 要求等實驗室結果出來,再評估第二階段(潛台詞是:第二階段不保證會發生)。
我接手後,只通兩次電話確認成交。
條件一條都沒退!
第一通電話:先知道客戶怎麼想
這通電話,我什麼都沒談。只做一件事:理解對方的邏輯與出發點。
舉例:客戶希望結案報告的影印費用降低。
我思考客戶的考量點是什麼?
為什麼可以選擇電子檔,卻堅持紙本輸出並壓低影印費用?
顧問公司做的不是單純的影印輸出,是顧問的專業輸出。
背後反映的是:他用錯誤的想法考量這份報價。
他覺得:「我花太多了,所以我要從各種小地方再殺一點價格回來,這樣才划算。」
因此,丟出一堆條件,其實這些都是假問題,知道客戶怎麼想,核心問題才會浮現。
當我知道他的「思考模型」是這樣,我就知道該從哪裡切進去,讓他自己看見:
問題不在價格,而在價值衡量的方向錯了。
第二通電話:牽引他自己想清楚,而不是我說服他
步驟一:先讓對方感受到「我看見你」
我沒有直接講條件,我先說:
我能理解中小企業的不容易,200多萬的確是一筆大預算。
付款條件、現金流,對營運考量很實際、也很合理。
這不是討好的話語,是我真的明白中小企業怎麼考量。
先讓對方感受到:「我們不是只看到我們要什麼」,這是互相的第一步。
步驟二:攤開我們的執行成本,讓他知道不是隨便喊價
我帶他看專案執行的細節和背後的成本。
不是要讓他「體諒我們」,而是讓他看到:
這200多萬,絕對不是灌水價。它背後有等值的付出。
這一步很關鍵——讓他知道自己沒有買貴。
步驟三:種下一顆「買到賺到」的種子
我讓他知道,這200多萬,是在談過後已經讓了幾十萬的價格,
但執行品質沒有任何折扣。
對話不能說:「你這樣很划算喔!」或「買到賺到!」
而是牽引他自己思考、自己"看見"很划算這個事實。
這不是話術,因為我沒有要他接受什麼說法,
只是把事實講清楚,讓他自己去衡量。
步驟四:用影印報告的例子,牽引他換思維
我說——如果你用影印店的價格去衡量報告的成本,
你一定會覺得花太多,這是真的!
但這份報告,是顧問專業的輸出成果,
該看的不是印了幾頁紙多少錢,而是這份"內容"本身的價值。
如果從顧問專業的角度來考量,這份報告還會貴嗎?
如果真的不希望負擔影印費,保留電子檔也可以。
這項費用直接省下,而不是當成影印費用計算
牽引客戶思考,提出可選擇不同作法節省成本
這是尊重對方的選擇。
並營造出開放的溝通空間,更有利於談判。
步驟五:回到談判的核心——互相
說到這裡,訊息量其實很多了。
我會做一件事:幫他整理我剛剛說過的幾個重點,引導他一起「回顧」。
我帶他再次看到互相。
我們不是在拉扯,是在看彼此能不能站在平衡位置合作。
步驟六:設下底線,沒有互相無法合作
我最後說得很明確:
這是我們能做到的底線,因為真的退讓很多。
如果客戶無法理解,那其實也很難合作。
話講得直,但語氣不硬。
在合作關係中,一定要理解勉強得來的,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因為不對等的合作關係,過程是不會愉快的。
結果
這通電話結束前,客戶就直接說:
「我知道了,我會照原本條件直接提報給老闆。」
最後成交了,客戶提出的每一項條件都沒退讓。
關鍵觀察:
這次談判能成功,關鍵不是哪句話講得漂亮,而是圍繞這互相的主軸,整個節奏跟順序都要正確:
- 先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
- 攤出自己的真實條件
- 牽引對方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想
- 最後劃清界線,清楚說明:合作是基於互相,不是單方面讓步
如果沒做到思考"互相",直接切入轉念會變成拉扯
有些人急著想讓客戶「轉念」,換思維.改想法
但沒先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沒先讓他知道你已經大幅退讓
或是有堅持的原因與合理考量,
你一開口講價值、講原則,他只會覺得你在說服他。
這就是拉扯。
拉扯的結果,不只是破局,還會噴出一堆不必要的口水、誤會、內耗。
牽引是省力的
當你知道怎麼讓對方自己看見、自己看懂——成交,就會在合理的節奏中發生。
而你,省下來的那些時間、情緒、來回的氣力,
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