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個人都想過自己未來的樣子,而且是美好、多采多姿的樣子。雖然現在我離四十歲這個年紀還有一點距離,如果說要我描繪日十歲,那應該是生活衣食無缺、處於事業上升期、家庭和睦,可能就跟蠟筆小新裡的廣志一樣吧。不過套句老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情怎麼可能這麼順利...就跟本書的主角妮兒一樣。
我一開始以為這是一本自傳行小說,書中妮兒的人生就是作者的寫照,畢竟他的故事會讓你覺得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苦行人生:
故事主角妮兒事業失利、破產,連同未婚夫也一併失去。妮兒的幸福加州生活在一夕間瓦解,迫使她回到倫敦重新開始。然而,她發現一切都已物換星移,高額的租金讓她必須和別人合租,老朋友們都已結婚生子,過著完美人生。每到特殊節日,平時完美無缺的Instagram世界會加倍閃亮,對比下,妮兒的日常黯淡混亂,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徹底失敗,更糟的是,她已經四十歲了。在舊同事幫助下,妮兒接下撰寫報紙訃聞的工作,認識了一位已故劇作家的老婆凱特琳,兩人互相扶持彼此面對各自的挑戰而成了忘年之交。在凱特琳的啟發下,妮兒開始錄製一個祕密podcast,對著麥克風訴說自己四十幾歲一事無成的廢物人生自白……這本書的體驗是一種倒吃甘蔗的感覺,前100頁時我一度放棄,畢竟這是一部以日記的形式,以第一人稱講述妮兒一整年的故事,所以不免俗前面就是主角許多的碎念、抱怨等等,就在我準備放棄想把書還回圖書館時,突然發現這本書竟然有40個人預約等待中,抱持著FOMO的心態,我決定硬啃下去。結果就是,我啃完了,而且啃的還心滿意足。
在七月的一篇名為「預約看診」,是我印象深刻的一章。妮兒告訴家庭醫師她的月經推遲了,醫生告訴他即使年過四十依然有機會生育,而且最近妮兒性生活美滿,所以她只好留下尿液作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妮兒沒有懷孕,但也代表她可能正要開始停經,所以就在幾分鐘的光景內,「青春的擺鐘就從還能生和有可能懷孕,擺盪到卵子差的老太婆」,但幸運的是可以慢慢減少衛生棉條的花費。這一段完美體現這本書的節奏和主旨,妮兒發現自己四十歲有多差、多可憐、生活多不如意,但轉念一想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感激的地方。
類似的情況不斷上演,也開始發生許多戲劇性的事件。下一篇,我就來分享邁入四十歲的妮兒,在感情、朋友、事業等面向,有怎樣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