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到台上,緊張的情緒隨之而到,身體不自覺地開始發熱。
為了掩飾情緒,演說開始不自然的提高語速與音調。
甚至用身體的晃動掩飾掉心裡的不安。隨著時間流逝,看到聽眾逐漸力不從心,打起哈欠。
終於隨著簡報結尾,向聽眾致謝以後,迅速地走下台。
完成了一個演講,但然後呢?
這樣的情境,我們可能都曾經歷過?如果渴望能更有自信、更有效地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那麼這本書將是絕佳指南。
《跟 TED 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的作者卡曼.蓋洛(Carmine Gallo)是一位著名的溝通大師,服務過無數世界知名品牌,擁有豐富的表達與演講訓練經驗。
邁向成功往往都有優秀的構想與理念,但要成為成功人士就需具備演講的技能。
唯有厲害的演講者,才能藉由演講,去構想激勵他人,取得改造世界的機會。
能將構想順利傳達給他人,跟構想本身一樣重要。
因此,他研究上百場 TED 演講,親自訪問多位 TED 演說家,並結合自身的實務訓練。
提煉出九個祕訣,讓我們在演講的時候,能真正的發揮影響力,讓世界記住我們。
重點一:要激勵別人前,需要先激勵自己
什麼能讓我們感動?
日常的交流,我們不會注意彼此的微小動作與情緒。
但到了演講台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眾多聽眾的眼皮下。
任何情緒與小動作,都會被逐一放大。
聽眾根據演講者的一舉一動,評估到底是否值得信任。
取得信任後,我們才有機會影響聽眾、激勵聽眾。
而取得信任的關鍵基礎,在於展現熱情。
熱情具備認同
熱情,是來自講者對主題的深刻認同與情感連結。
講者若真心投入,聽眾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誠意與信念。
反之,若對主題缺乏熱情,再精緻的簡報也難以打動人心。
熱情擁有動能
熱情是一種內在力量,講者對主題有強烈的熱愛。
才會願意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精煉演說,優化簡報的內容與傳遞的方式。
最後才有機會造就動人的演說。
熱情能夠感染
心理學家霍華.傅利曼的研究指出,具有高魅力的人,往往會自然散發出活力與熱情,
即使不多說話,也能把愉悅的情緒傳染給周圍的人。
這顯示:正向情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而其中最具感染力的情緒,就是發自內心的熱情。
唯有我們真心熱愛自己所談的主題,才能讓這份熱情跨越言語的界線,感染每一位聽眾。
重點二:大腦需要新鮮感
為了適應環境,生物有兩條路:變強壯,或變聰明。
人類選擇後者,因此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會去追求對知的渴望,以滿足我們的大腦。
因此在演講中,需要一些新鮮的事物,才能順利鉤起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的大腦產生愉悅。
但要注意,大腦雖然愛新鮮,但也很懶。
如果內容太艱澀、太難理解,它反而會選擇放棄。
因此,再新的概念,也需要跟聽眾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才能降低理解門檻,讓大腦更輕鬆地接受新資訊。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學習推特發文,試著在 140 字內說清楚重點,確保資訊夠清楚、夠精簡,大腦才願意聽下去。
別忘了,大腦雖然熱愛學習的快感,卻完全無法忍受無聊。
我們能記住知識或者演講的片段,來自大腦釋放的多巴胺。
這種物質有助於我們建立記憶,並提高情緒的愉悅感。
所以,想讓人記住我們的內容,關鍵就是——讓資訊變得新鮮、有趣、能激發情緒。
這樣,大腦才會享受這個演講,並深植在記憶當中。
重點三:把握少即是多,才能讓聽眾記住
創始人理查德·沃曼將 TED演講時長,設定為十八分鐘,遠比我們上課的時間要短上許多。
由於他認為 18 分鐘,正好是觀眾能維持注意力、又足以深入主題的黃金時長。
實際上,聆聽也是一種耗能行為。演講越長,大腦越疲憊,吸收效果就越差。
因此較長的內容,應該嘗試將內容分成兩三段。
並在課程的中間,插入休息時間,反而有更好的成效
而對講者而言,時間的限制反而是激發創意的推手。
我們會努力去思考,如何將艱深的主題,用簡單且有創意的方式,讓聽眾了解。
這時,「三數法則」就是最佳利器:
- 重點最多三個:資訊一多,記憶力就跟不上。
2.用三個故事,強化主題:故事能讓概念更具體,也更打動人心。
3.用金字塔結構呈現內容:一個核心訊息,配上三個關鍵分點,再向下展開次要細節。
演講時間有限,但創意是無限的,善用「少即是多」的原則, 不只觀眾聽得輕鬆,訊息也更容易被記住、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
如同書中的宗旨,學習表達是成功人士的利器。
沒有說服力的人,即使構想很優秀,都難以取得成功。
我們或許不一定有機會站上 TED 的舞台。
但學習表達自己,推銷自己,我們就有機會創造自己閃耀的一刻。
本書適合閱讀的人:
✅ 演講者
✅ 教學者
✅ 領導者
書籍資訊
作者:卡曼.蓋洛
書名: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
原文書名:Talk Like TED : The 9 Public Speaking Secrets of the World's Top Minds
👉 點這裡讀墨
感謝您的閱讀,想要了解更多設計、行銷與商業好書,歡迎點這裡加入 👉 我的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