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或許剛好:反正我們也沒有時間專注,讓 AI 來處理不是更有效率嗎?
但這正是危機的開始!如果人類減少專注力的時間,而原本需要專注的工作又由 AI 完成,那我們還能在哪裡展現價值? 對企業而言,員工的價值正在降低,隨之聘請的人就會減少,將導致未來許多人被迫做著自己不喜歡也不值得的工作。
本書作者大嶋祥譽,是一位麥肯錫的顧問,並同時身兼多個工作領域,如:冥想導師、企業講師與暢銷作家,他透過自身的經驗與觀察麥肯錫的同事,將自己的專注管理學分享在這本書,期望透過本書,讓人們既可以有效的管理專注,並將專注用在 AI 時代有意義的事務上,強化自身的競爭力。
過去習以為常的專注是,最好能夠長時間的專注,但其實非常難以達成且違反人性,原因大致有兩種:
而且人們是越在意就越無法專注的生物,一心想要騰出時間,就會被時間影響,導致專注效果不好,因此長跑型的專注已經不符合時宜,所以作者提倡:「不專注的專注」,善用人類本身就只能高度專注十五分鐘就要休息的節奏,以「稍微專注、稍微休息,不專注的專注」,才能有效地發揮專注的效益。
人類並不能一天到晚都使用肌肉進行工作,所以才會有法規規定,使用多久就需要休息。而專注其實也跟肌肉一樣,是一個有限的資源,過量的使用會導致我們容易進入恍神且心靈處於負面情緒。為了有效的工作,作者提出了幾個方法實踐:
隨著 AI 的快速進展,許多原本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像是行政處理、資料分析、研究撰寫,甚至連設計與決策,都開始被 AI 迅速取代。這些任務原本仰賴人腦長時間的專注與邏輯推理,但現在可快速的就被完成。
面對這樣的變局,我們不能只是「專注做完工作」,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把有限的專注力,投注在「AI 做不到的事物」上,這才是人類真正的競爭力所在。
AI 擅長的是理性推演與資料整合,它能迅速提出最佳策略,模擬結果,甚至完成初步的執行。但 AI 無法處理的是「人性」。它不理解部門之間的潛規則、組織文化的複雜情緒、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力。
舉例來說,一份由 AI 擬出的決策建議,可能從邏輯上無懈可擊,卻忽略了某個主管對變革的抗拒、或某個部門對資源配置的敏感。這時候,人類的價值不在於提出選項,而是「選對能被現實推動的解法」。
在創作層面也是如此。AI 可以生成文章、圖片、設計稿,但那些創作本質上仍是過去資料的重組與排列。而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往往來自人類對生活的感知、文化的理解,甚至來自痛苦、矛盾或情緒的激發。AI 模仿人類,但人類能創造未曾存在的東西。
因此,本書提醒我們:在 AI 無所不在的未來,要學會將專注分配在正確的事務上。與其專注在完成工作,不如學會專注在「人類該做的事」,結合感性、創新事務與思考選擇。
如果曾受於沒有時間專注,或者過於忙碌,本書可以從心法與外功的方式,幫我們補足專注的功力,
「心法」上,提醒我們,不必執著於長時間沉浸式的專注,那是過去的標準。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運用短時間的高效專注,反而更貼近現實,也更可持續。
「外功」上,作者結合自己與麥肯錫同事的親身經驗,分享具體可行的專注技巧與場景實例,幫助我們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最該投注的地方。
在這個專注力稀缺、AI 力量迅速擴張的年代,唯有透過內外兼修,我們才能保有清晰的頭腦、穩定的節奏,持續產出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本書適合閱讀的人:
✅ 上班族
✅ 自由工作者
✅ 學生、考生
作者:大嶋祥譽
書名: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容量」,快速完成工作與學習,表現更好,自由時間更多!
原文書名:マッキンゼーで学んだ 時間の使い方がうまい人の一瞬で集中する方法
譯者:張智淵
👉 點這裡讀墨
感謝您的閱讀,想要了解更多設計、行銷與商業好書,歡迎點這裡加入 👉 我的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