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20 ]
Summary:《醞釀中的變革》第一章〈社會建構:醞釀中的變革〉摘要、理解、整理
_______________❖社會建構論的核心假設命題
1.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並不是由「那個什麼」所規定 —p.28
「我們並非要拋棄追尋真理的各種傳統,而只是將這些傳統視作中多選擇之一。」—p.29
(也就是說:說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種)
2.我們表述和解釋世界的方法是由關係決定的 —p.29
「世界上我們視作正確的事,並不是從我們頭腦中的圖畫得來的,而是從關係中得來。人們通過談判、協定、比對觀點等等各種協調方式而理解世界。從這點上看,關係先於所有可理解的事物而存在。對我們來說,直到有了關係,物質世界的物件和人才變得可以理解。」—p.31
3.建構的意義源於其社會效用 —p.33
意義是怎麼建構出來的?源於其社會效用。
「語言從它在各種關係中的具體使用而取得意義。」—p.34
舉例:「今日特餐」在便當店的場域,展現出效用:「消費者知道今日特餐有優惠價」,在其他場域/情境則無用,想像一下在操場司令台上擺一個『今日特餐』招牌。
4.描述與解釋的同時,我們也據此造就了未來 —p.37
「如果我們不再用現在的說話方式去交流/表達,我們長久傳承的文化生活就會受到威脅。...要讓某個傳統持續存在,就要持續不斷產生新的意義。...延續傳統意味著對傳統進行改造。」—p.38
創造新的意義是指,對傳統賦予新的意義,書上舉例現代教會加入彈吉他唱詩歌方式取代單純禮拜。
繼而:
「如果我們想要革新,我們就應改變建構世界的傳統方法,而對世界產生新的認知方式。」—p.38
5.對理所當然的世界進行反思,關係到我們將來的福祉 —p.39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reflexivity),即是是著質疑某個觀點的假設前提,將『理所當然』暫時擱置,聽取另一種對事實的描述框架,並且站在不同角度得出各種並列的結論。...如果我們想要共同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未來,就應準備好懷疑那些我們已經接受的事物,即那些我們已經認定是事實、真理、正確、必要或根本的一切。這種批判性反思...是為了意識到傳統形成的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並且認知其他傳統在別的話語情境也具有其正當性。這樣做,也就促成了大家在共同基礎上對話的可能性。」—p.39-40
_______________
❖社會建構的起源
現今的社會建構論是一個「三大對話」組成的混合體。
這個「三大對話」的運動都是對現代主義核心觀念的批判,也就是對後現代主義的體現:反抗現代主義推崇理性、客觀、科學(經驗)事實、秩序、預測與控制的價值。
所以可以說社會建構論的起源是後現代主義思潮。
☞三大對話
對話一:「客觀性:價值中立危機」 —p.42
→揭露所有對世界的表述都隱含了某種價值觀
意識形態批判:任何對知識的探求、對真實的宣稱主張,都必定帶有某種隱含的觀點,一種價值立場。
看似如實地反映,中立、客觀、中性,實則已帶有意識形態。
因此,批判性的檢視是必要的。
對話二:「潛逃的理性:文學上的抨擊」 —p.47
→說明理性觀點的不足之處
1.真實只是一種寫作風格
*後現代文學觀點/評論立場:真實只是一種寫作風格,i.e. 只是眾多風格之一。
*現代主義主張:真=價值的最高標準,不只是認知層面,也是美學與倫理的標準。」
--「真=價值的最高標準」不適用於文學,硬要拿來當作唯一價值判準,反而是對創作自由與想像力的限制與偏見。
2.解構主義對於語言意義形成的說明 →理性壓制意義、限制思維
語言要有意義,必須是二分的:說「在場」必須相對於「不在場」才有意義。「不在場」沒有被說出,但必須存在以使「在場」有意義,所以「不在場」是被邊緣的。藉二元化而形成的語言的意義,正是理性的「壓制」的例證。
更進一步,理性不止「壓制」,更是「空洞」的。但語言的解釋,無法找到「自明」或「直接對應」的指涉,永遠只能是相對性,對應於另一個字詞,甚至形成套套邏輯。這顯露出理性是空洞的。
對話三:「科學知識是社群建構物」 —p.54
→指出科學同樣有其社會基礎(無超然地位),是認識世界的其中一種觀點
科學具有的特性:
a.(相對於意見):根據真實、追求自然的知識
b.(常人難以輕易理解):採取實證實驗、仰賴經驗、擁有特殊脈絡下的專業性
--這些特性致使科學站上「普遍」、「客觀」的至高點,產生了權威性,導致話語上的不平等地位:不懂的就安靜聽從。至此,現代主義賦予個體主體性言論的可能、對話的可能性變得窒礙難行了。
但其實,
科學僅只是特定社群所採用的,認識世界的其中一種觀點。並且,凡科學皆有基本預設:「先知道才看到。」
先知道想要看到什麼,才可能看到什麼。顯微鏡下的一切,必須是先預設了想要看到什麼,不然不會有任何意義。
→在科學實作中,觀察並非純粹中立,而是建立在既有理論與問題意識之上。
並且,
還有一種觀點指出(孔恩),科學不是進步的,科學典範的轉移是平行的:典範是否轉向、成為主流,僅取決能否解釋意圖解釋的現象,而非因為比較進步(比較接近「真」)。
以上不是在否認科學,只是指出「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其中一種』觀點」。
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小結
1.「主體性是建構或獨立的」很重要,會討論。
也會討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的主張:「知識是個體主觀建構的」。
2.語言、知識、真理源於關係與社會互動是基本核心
3.希望避免「文化帝國主義」、「知識和新極權主義」
↓↓↓
「當建構論式的觀念進入我們的談話,行動就可能跟著改變。...反身性批判是需要的,甚至是對建構論觀念本身的批判。..所有的批評都是基於『某種觀點』或某些角度,它們之間不存在誰比誰有更堅實的基礎。因此,批評被視為一種對話的邀請,而不是排除異己的行為。...建構論傳遞出的訊息:從我們開始交談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有了創造新生活的可能。」—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