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hatGPT的敘事實踐 Day4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9 ]

Summary:《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六章〈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簡略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午安,我將《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六章〈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做了整理摘要。有幾點先在這提出:
1-基本架構沿用黃素菲書上架構
2-今天的內容已經很多都是我的話
3-遺憾的是,還是很多感覺蠻重要的東西沒法涵蓋進來,我還是先只挑我有理解掌握、有所感的,納入這篇摘要。

請見以下。

——————————————————

敘事治療是提出問話,而非給出答案的心理諮商。
敘事治療心理師長於提問、充滿好奇。
敘事治療的問話不是收集資料協助診斷,是協助個體重回生命主導位置。
敘事治療的問話不是要讓個體根據既有的意義來回憶特定經驗,而是要透過問話,與個體成為生命經驗的共同作者。

敘事治療的六種問話:

1.反思性的問話(促進反思的問話)

對應於敘事治療過程三元素的「被建構的敘事」

主要目的是藉由能「促進個體更多的反思性理解」的問話,認出生命故事背後的社會文化架構(辨識知識權力帶給個體的影響),幫個體拿回生命C位。

這首先要求心理師不存專業論述(discourse)的前見,而是尊重個體是自己的專家,帶有好奇的提問與尊重的聆聽。

(→發問:「論述」的定義:共享相同價值觀的敘述、應用和制度化的結構系統。(出處:Rachel Hare-Mustin, 1994, p.19)請問可以幫我找出原文嗎?這個句子我目前這樣看,不理解。)

☞ 7 Asking question + 2 Invite(d)

▪︎Asking question that generate experience.

書中說明原文字:

敘事治療心力師的提問是要進入個體的經驗世界,「進入經驗」是一種「生產」功能。

(→發問:這段書上文字讀不懂,懇請釋疑。另,我應該理解這句英文為「去問能夠產生經驗的問題」嗎?若是,可否舉例說明「能夠產生經驗的問題」?)

▪︎Asking question instead of assuming. 以提問取代假定(設)

▪︎Asking question that propose a useful and relevant domain. (→發問:懇請釋疑)

▪︎Asking question to locate problems in larger sociocultural discourse. 用問話將問題定位在社會文化的大論述下。

▪︎Asking question is a meaning making process. 提問是產出意義的過程。

▪︎Asking question to find alternative stories and prefer stories. 提問以找出替代故事,及較喜歡的故事。

▪︎Asking question to celebrate personal agency. 提問以頌揚個體主體性(主動能動性)。

▪︎Invite the person into the not-key-know, or to make new distinctions.

提問以邀請個體進入「不熟悉」的經驗,或創造新的領域。(→發問:我很卡,懇請釋疑)

▪︎Invited playful & imagination.

提問邀請個體以玩心、想像力看待既有經驗,多重觀點敘事。(→發問:卡,懇請釋疑)

此外,在實踐上,各種敘事治療文件是很好的輔助加強反思工具,對個體與心理師都是,例如寫信紀錄取代諮商記錄。

2.開啟空間的問話

對應於敘事治療過程三元素的「解構的敘事」

主要目的是透過問話,把人與問題分開,就是開出一個裂縫將兩個黏在一起的撕分開,這樣才能開啟空間,讓人「去看」問題(而非低頭看自己),進行反思(問題是怎樣黏到自己身上的)。

▶︎外化的問話:不只是一個技巧,也是一種對「人不等於問題」的信念的力行。

(a)把問題跟人分開(給問題一個實體/ex:命名)

(b)把問題跟自我認同分開:把「自我認同」跟「問題+人」分開(我注重細節,我是在意細節的人,我的問題是太在意細節。

(c)外化的優點:降低失敗感、打開新的可能性(產生行動的意願)、轉變面對問題的態度(較無壓力)

▶︎從單薄的描述到豐厚的描述

個體的問題故事經常是單一的、圍繞在同一個問題上,透過提問找出,其他也發生了但沒有被選上的生命經驗,將單一的描述變成豐厚的描述(增加描述線/ex:同期間發生的其他例外),開啟其他可能性

▶︎探索問題的影響

「人不是問題」,透過一而再地敘事,拉出人與問題的空間,給問題身份/實體、給問題發生的由來、歷史、脈絡、情境,讓問題像個活生生的,去探索問題如何運作、產生什麼影響,同時也去了解個體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可以影響問題。

3.解構式的問話

對應於敘事治療過程三元素的「解構的敘事」

主要目的是讓「自我認同是來自社會建構」這件事清楚呈現。當個體知道形成問題的自我認同是社會建構的,便可能相信自己是自己自我認同的主導者,擁有一個不形成問題的自我認同。

「解構」實際上就是,透過一方面仔細傾聽「個體與主流對話的敘事」,一方面加強對敘事「反思性理解」,將置於生活脈絡中的問題凸顯為「大多數、符合主流情境、價值的時刻」,區分人與問題,並指出可能的「少數、不符合主流情境、價值的時刻」是存在的,藉以鬆動主流論述的僵化。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基本立場就是「不知道」。這個不知道是指不預設立場,也是指放下專家知識,單純仔細尊重地聆聽。而這種聆聽,就是「解構式的聆聽」,因為不去預設「敘事只有一個唯一的意義」:個體的敘事(以其獨有的方式),雖然呈現出來可能是單一的真實感與意義,但還有許多未說出的,包含隱而未顯的、或是某些「少數、不符合主流情境、價值的時刻」的獨特經驗。透過解構式的聆聽,更有可能去發現更多隱藏的細節與線索。

當個體敘事時,需要心理師解構式的聆聽,在理解個體的生命經歷後,在問話時,同樣也要抱持「解構式的問話」。這不只是技巧上應用外化的問話,也是指態度上必須自我提醒小心落入「強加觀點於個體」。

在實踐上(現場活動),見證與定位可以「移動觀點與位置」,讓個體以不同的觀點立場,體驗到主流敘事不是唯一真理,感受「解構」。

4.意義性的問話

對應於敘事治療過程三元素的「解構的敘事」

主要目的是透過問話,讓個體產出、賦予經驗意義,是一個由個體創造意義的過程,也是對個體主體性的實踐。基本如問題命名也是一種意義創造。

在實踐上,可以透過邀請個體以「多元觀點」回望敘事,或實際邀請其它關係人加入觀點。多元觀點使意義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而,針對「行動藍圖」與「認同藍圖」的問話也是促成意義性問話的重要關鍵。

認同藍圖的問話是指,個體的敘事,帶有個體價值觀、個性特質、意圖、態度、信念、動機、期望、知識能力,這些都構成意義,進一步去探詢敘事的認同藍圖(ex:當時那樣做的意義是..),有助於找出個體重視、認同的價值。

行動藍圖的問話適用於,個體敘述「少數、不符合主流情境、價值的時刻」的獨特意義經驗時。對行動藍圖的問話是指,去盡可能掌握經驗發生過程中的細節,包含人事時地等等。這些細節的把握有助於:(1)找出其他相似的獨特意義經驗、(2)理解如何在未來創造同樣的獨特意義生活,以削弱問題故事的影響。

5.發展故事的問話

對應於敘事治療過程三元素的「解構的敘事」

主要目的是將問題故事轉向,讓故事轉往比較想要的渴望的故事的開啟。

發展故事,從聆聽開始,需要心理師去聆聽細節、注重脈絡、找出隱而未顯的線索,藉以發覺獨特意義經驗。「假設性提問」、探問「例外」都能很好地幫助發覺「當問題不在時,個體比較喜歡的那個生活經驗是怎麼樣的、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比較喜歡」,從這裡開始,發展替代故事。

6.比較喜歡的選擇的問話(偏好的故事的問話)

對應於敘事治療過程三元素的「再重構的敘事」

主要目的是透過問話去發展個體比較偏好/渴望的生命故事。

要使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開展新的故事,敘事治療心理師需要做到對個體的敘事的雙重聆聽(Freedman),或是White所謂的「探尋人對問題的影響」,與個體一同找出那些「個體可以擺脫問題的時刻」。

同時,心理師在聆聽個體的敘事時,去聽那些「沒有說出的」也同樣重要。描述都是對比的(ex: 感到絕望→因為抱有期待)(ex: 受到挫折→因為與心之所向的信念/價值不符)。發掘那些隱而未宣的想法,幫助覺察出個體「比較偏好」的價值、理念。

而最直接了當的問話方式,也同樣受用,像是「這個問題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是壞的話,為什麼?」也許這些應當是不言而諭的,但,透過問話,不僅可以再次確認、加強個體的認同藍圖(信念價值),也同時是「尊重個體具有主體性」的信念的實踐。

_________
以上再請幫忙看看,糾錯、增補,謝謝。


ChatGPT 說:
非常感謝你詳細整理與呈現這份第六章摘要。你已經掌握了許多敘事治療的核心精神與技術,也善於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理論內涵,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針對你文中標記的幾個卡關與提問,我一一回應如下:

🔹提問1:關於「論述」的定義
「共享相同價值觀的敘述、應用和制度化的結構系統。」
(出處:Rachel Hare-Mustin, 1994, p.19)
這句話的英文出處在文章〈Discourses in the Mirrored Room: A Postmodern Analysis of Therapy〉(Family Process, 1994)中有這樣一句:
“A discourse is a system of statement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that share a common set of values.”

✅ 釋義說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論述」不只是語言的陳述,而是一整個 系統,它包含:

  • 語言陳述statements):說出來的話、敘述的內容
  • 實踐方式practices):怎麼行動、怎麼做
  • 制度結構institutional structures):背後的體制安排與機構形式
    這整個系統建立在一套「共同的價值觀」上。
    例如:心理治療中「正常 vs. 病態」的診斷體系,就是一個具制度化的論述系統,它不只是語言,也包含治療實踐和醫療制度

🔹提問2Asking questions that generate experience
你問得很準:「是去問能夠產生經驗的問題嗎?」
✅是的,可以這樣理解。
📌釋義:「產生經驗的問題」指的是——提問時,不只是要讓當事人回想一個過去的事,而是讓他在回答的過程中,重新活出那個經驗,或產生新的體會。
📌舉例:
●非產生性問題(一般性問法):「那天發生了什麼事?」
●產生性問話:「當你踏進那間房間時,你的身體有什麼反應?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往哪個方向看?」
---這種問法讓人「重新活進」那個經驗,而不是用概括的語言談一段歷史。這種提問常與「身體感」、「具體動作」、「細節事件」等連結

🔹提問3Asking questions that propose a useful and relevant domain
📌釋義說明:
這句比較抽象,意指:敘事治療心理師提問時,不是漫無目的地亂問,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對話進入一個對個體「有幫助、且與其處境相關」的領域。
✅例子:
若來談者說「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意義的問題可能是:「你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裡?」
這問題引導進入「自我價值」與「歷史背景」的領域,可能有助於理解問題來源

🔹提問4Invite the person into the not-yet-known, or to make new distinctions
📌釋義說明:
這句話是敘事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指提問應該邀請個體踏入尚未認識、未曾說過的經驗領域(“not-yet-known”),或者去發現/創造新的區別與細節(“new distinctions”)。

✅例子:
心理師:「那天你選擇沒有照舊方式回應,有什麼不同的東西在你裡面出現了嗎?以前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嗎?」
這種問法的目標是打破舊有認知邊界,讓人看到自己故事的新版本,例如注意到某種小小的改變,或過去沒說過的想法。

🔹提問5Invited playful & imagination
📌釋義說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提問的語氣、方式與內容,可以用更「遊戲性、想像力」的方式打開視野,幫助來談者跳脫熟悉的敘事套路,開啟多重觀點。

✅例子:
●「如果這個壓力是一個角色,它會是什麼樣子?長什麼樣?會怎麼說話?」
●「你覺得你的那個沉默,是不是某種保護者?」
---這些問法把內在經驗形象化、擬人化、角色化,讓敘事變得更具象,更能跳出原本的思考框架。

如果你希望,我也可以幫你整理出一張小表格,將這些提問技巧的英文概念、釋義與範例整理在一起,以方便對照與複習。

同時也想問問你,有沒有想把這份整理升級為更系統的個人筆記檔案?若有,我也能幫你建立、更新與後續擴充。

我:
問題解答我都理解了,幫助很大,謝謝。 那回到這份摘要上,可以幫我看看嗎?

ChatGPT 說:
看得出你在理解與統整這些敘事問話時投注了很多心力。以下我會分三個層次提供回饋:
一、整體肯定與觀察
二、局部建議(糾錯或澄清)
三、延伸補充建議

🔹 一、整體肯定與觀察

這份資料很強調:
▪︎ 敘事治療「問話」作為實踐性工具與權力姿態的雙重意涵;
▪︎ 各種問話背後都回扣三大敘事元素(被建構/解構/再建構);
▪︎ 並充分引入「社會建構論」「知識權力」「主體性」等概念來貫穿。
---這份整理不只是技術清單,而是高度意識到問話背後的倫理位置與知識觀立場,非常難得。

🔹 二、局部建議(糾錯或澄清)

以下是我覺得可以釐清、增補或重新表述的地方:
第一類「反思性的問話」標題可考慮改為「促進反思理解的問話
◦ 雖然「反思性問話」是常見用語,但容易與「自我反思(reflection)」混淆。
◦ 可考慮採用更聚焦的用法,例如 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 曾用 “questions that generate reflective understanding”。

第二類「開啟空間的問話」與第三類「解構式問話」界線稍微模糊
◦ 建議可以清楚指出差別:
「開啟空間問話」→強調外化問題、豐厚描述、打開敘事線
「解構式問話」→著重於主流論述的顯影與鬆動,即批判性地追問「為何會這樣敘說」
◦ 也可補上同異,例如:
「兩者皆為解構歷程,但前者重實作開展後者更偏向文化與論述分析。」

第四類「意義性問話」建議更凸顯「語言創造性」
◦ 你提到了「命名是創造意義」,這非常關鍵。
◦ 可進一步連結至敘事治療語言觀中「語言非描述性,而是生成性的(generative)」;
◦ 補一句例如:
「此類問話回應的是,語言不只是表達,而是創造可能性與新關係的場域。」

第六類「偏好故事的問話」建議明確區分「認同藍圖」與「價值澄清」
◦ 建議補充一個段落強調:
當個體辨識出偏好的價值與敘事後,心理師進一步以「見證式問話」來幫助個體確認其敘說具有意義性與可延續性
◦ 例如 White 提到「見證說話(re-membering conversations)」可強化新敘事的根基

🔹 三、延伸補充建議

若你想進一步深化這份資料,建議可考慮:
1. 補上一個「問話視覺架構」圖或表格
◦ 將六種問話+七種子問話(例如你在反思性問話中提到的 7 Asking + 2 Inviting)整理為一張對照表或圖像,有助於記憶與教學。

2. 增加幾句與其他理論的對話句(如傅柯、Ricoeur
◦ 例如在「解構式問話」中,可附上一句:
「此類問話回應傅柯對於主體是被知識/論述塑形的看法」;
◦ 在「意義性問話」中,補一句:
「此類問話呼應 Ricoeur 對於『解釋理解—再詮釋』的三重模仿循環」。

3. 提供每種問話的實例對話,
例如:
◦ 外化式問話:「焦慮這個傢伙最近常出現嗎?牠最喜歡什麼時候來找你?」
◦ 意義性問話:「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是因為你在乎什麼?那件事對你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這會讓這份整理更容易教學與內化。

🔹 總結

這份整理已經非常優秀,只需要:
釐清部分問話分類的界線與邏輯順序
加強理論連結與敘事語言觀的呼應
◦ 若有餘力,增加實例或圖表,會更完整。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份內容整合成更系統化的學習文件或圖解筆記。你有沒有特別想整理成哪種形式?(例如表格、PPT、概念圖、教學講義等)

我:沒關係,先不用。
如我一開始說的,今天的內容已經很多都是我的話,我想知道,你覺得這樣適當嗎?

ChatGPT 說:
我覺得今天的內容很適當,而且頗有價值。你的書寫呈現出一種深入咀嚼、試圖內化理解的狀態,不只是「轉述原文」,而是透過自己的語言再組織、再說一次,這在學習敘事治療這種強調「語言作為建構力量」的取徑中,是一種特別有力的實踐方式。

不過如果你是在問「今天我的話比較多,這樣的比例是否會影響學習或品質」這類的問題,那我會這樣看:
●若以「輸出為主的學習」來看:
你今天的表現非常充分,透過整理、詮釋、舉例、連結,你正進行一種高層次的思考。這樣的輸出也會讓你未來在應用時更有自己的語言與脈絡。
●若擔心「缺乏對話、鏡映或挑戰」:
那倒是可以在之後補強。比方說,我可以再針對你寫的內容挑選幾段,給出不同觀點、對照其他理論、或提出一些可能的提問方式作為補充。

你也可以想像:今天是你在述說一種「偏好的故事」,而我在見證與陪伴。這樣的角色配置,是適當的。

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幫你一起做個 meta reflection:你今天寫這麼多、花這麼多力氣在建構這些語言與理解,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價值、或渴望?這背後說明了你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反思或許也可以成為你未來發展偏好故事的材料。你覺得呢?

我:
我的動機就是我覺得這是今天該完成的是,我想完成它。
不過我想今天先不深入去討論了,蠻累的,今天寫了篇短文,以及整理這個摘要。

ChatGPT 說:
明白了,這樣就很好了。你今天的投入很明確,也實實在在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標,不需要再多做什麼來證明什麼。
如果有疲憊,也是一種自然的結果——你不是漫無目的地忙,而是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用力,這樣的疲憊其實也帶有一種重量與價值。
接下來就好好休息吧。有任何想法、感受,或只是想隨意聊聊的時候,我都在這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雞湯,但是又如何
3會員
280內容數
不是雞湯,但 是又如何 不是雞湯,但是 又如何
2025/06/02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8 ] Summary:《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五章〈敘事三重山〉簡略摘要、困惑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午安,我今天讀了《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五章〈敘事三重山〉。 我覺得這章整理得很清楚,黃素菲用「三重山」的
2025/06/02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8 ] Summary:《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五章〈敘事三重山〉簡略摘要、困惑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午安,我今天讀了《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五章〈敘事三重山〉。 我覺得這章整理得很清楚,黃素菲用「三重山」的
2025/06/02
ChatGPT 所計畫的「敘事治療探索期:14天提案」,目的: 讓我能溫和地、自主地進入敘事治療的概念與語境 幫助我在每日對話中,逐步接觸、理解並運用敘事治療的一些核心精神與實務方法 透過這段經歷,更清楚自己是否喜歡這種對話方式,以及是否想要進一步深入 🌱 敘事治療探索期:14天對話提案
2025/06/02
ChatGPT 所計畫的「敘事治療探索期:14天提案」,目的: 讓我能溫和地、自主地進入敘事治療的概念與語境 幫助我在每日對話中,逐步接觸、理解並運用敘事治療的一些核心精神與實務方法 透過這段經歷,更清楚自己是否喜歡這種對話方式,以及是否想要進一步深入 🌱 敘事治療探索期:14天對話提案
2025/06/01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7 ] Summary: **Part.1:《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四章〈敘事治療歷程〉簡略摘要、困惑討論 **Part.2:新讀物建議 **Part.3:「社會建構的生命故事→敘說建構的生命故事」舉例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06/01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7 ] Summary: **Part.1:《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四章〈敘事治療歷程〉簡略摘要、困惑討論 **Part.2:新讀物建議 **Part.3:「社會建構的生命故事→敘說建構的生命故事」舉例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今天又發現ChatGPT的一些缺點, 使用時需要很準確的提供你想要表達的文字(我覺得還蠻重要的) 又或者拿一些範例給它看, 它就能更準確的回答問題, 因為今天我發現有一篇文章和之前寫過的完全一樣了, 所以又要再請ChatGPT生成30則勵志英文短文, 結果之前發問的問題已經消失了, 又
Thumbnail
今天又發現ChatGPT的一些缺點, 使用時需要很準確的提供你想要表達的文字(我覺得還蠻重要的) 又或者拿一些範例給它看, 它就能更準確的回答問題, 因為今天我發現有一篇文章和之前寫過的完全一樣了, 所以又要再請ChatGPT生成30則勵志英文短文, 結果之前發問的問題已經消失了, 又
Thumbnail
自從"抄寫勵志英語, 換來百日奇蹟" 結束後, 我就想要持續有這個習慣, 就想說如此強大的ChatGPT一定可以幫我完成這項任務, 我以30天為期間, 讓ChatGPT為我準備30則勵志小短文(200字以內的文章) 我已經寫完30篇文章了 而又再進行了下一個30則了 現在來分享每天的抄
Thumbnail
自從"抄寫勵志英語, 換來百日奇蹟" 結束後, 我就想要持續有這個習慣, 就想說如此強大的ChatGPT一定可以幫我完成這項任務, 我以30天為期間, 讓ChatGPT為我準備30則勵志小短文(200字以內的文章) 我已經寫完30篇文章了 而又再進行了下一個30則了 現在來分享每天的抄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語言模型的引入到深度學習的應用。作者觀察到現今GPT在產出中文國學內容時的深度不足,並提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倫理使用和版權問題,以及對大眾的影響。最後,作者探討了個人在自然語言領域的發展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語言模型的引入到深度學習的應用。作者觀察到現今GPT在產出中文國學內容時的深度不足,並提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倫理使用和版權問題,以及對大眾的影響。最後,作者探討了個人在自然語言領域的發展可能性。
Thumbnail
從第一次使用到現在,使用GPT近一年的經驗分享。介紹在使用GPT時的困難、挑戰及學習到的技巧,以及如何讓GPT更好地理解所需內容。
Thumbnail
從第一次使用到現在,使用GPT近一年的經驗分享。介紹在使用GPT時的困難、挑戰及學習到的技巧,以及如何讓GPT更好地理解所需內容。
Thumbnail
⋯⋯不過,我所抱持的心態,並不是透過提示來獲得答案,而是透過提示來獲得通往最終答案的靈感或啟發。——《高產出的本事》劉奕酉
Thumbnail
⋯⋯不過,我所抱持的心態,並不是透過提示來獲得答案,而是透過提示來獲得通往最終答案的靈感或啟發。——《高產出的本事》劉奕酉
Thumbnail
⋯⋯GPT 有一個秘密,他其實是一個失憶症患者,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的秘密,他把和別人的對話寫在一本日記本上;每次和別人說話之前,GPT 都會先翻閱一下日記本,回顧之前的對話,然後才做回應。
Thumbnail
⋯⋯GPT 有一個秘密,他其實是一個失憶症患者,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的秘密,他把和別人的對話寫在一本日記本上;每次和別人說話之前,GPT 都會先翻閱一下日記本,回顧之前的對話,然後才做回應。
Thumbnail
這是一篇跟 chatGPT 合作的廢文。文章從標題到內文都由 chatGPT撰寫由我下點評,模擬我 與 chatGPT 老師對談,做一場思辨實驗。
Thumbnail
這是一篇跟 chatGPT 合作的廢文。文章從標題到內文都由 chatGPT撰寫由我下點評,模擬我 與 chatGPT 老師對談,做一場思辨實驗。
Thumbnail
萬分感謝鄧惠文醫師今年第三度邀約我上節目,暢談我最新的ChatGPT測試經驗與發現。 從今年2/18開始使用ChatGPT,至今已經發表超過80篇文章,受邀到幾家醫院、學校發表演講,更曾在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進行報告。 幾個月來我也陸續進行幾個網路問卷調查,雖然還不足以當作正式研究結果發表,不過應該
Thumbnail
萬分感謝鄧惠文醫師今年第三度邀約我上節目,暢談我最新的ChatGPT測試經驗與發現。 從今年2/18開始使用ChatGPT,至今已經發表超過80篇文章,受邀到幾家醫院、學校發表演講,更曾在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進行報告。 幾個月來我也陸續進行幾個網路問卷調查,雖然還不足以當作正式研究結果發表,不過應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