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Dway

在外商與台商工作的 20 年裡,我見過太多人在職場突然「卡關」:
有人被資遣卻只能硬著頭皮轉接客服工作;有人身體亮紅燈卻不敢請長假;還有人明明厭倦了現在的職位,卻一等再等,因為「不敢辭職」。這些人,其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自由本錢。
🔍 什麼是「自由本錢」?
自由本錢,不是退休金,也不是買房頭期款。
它是一筆你 想離職、想休息、想轉換跑道時,能夠自己決定的錢。
這筆錢,不用靠爸媽、也不欠人情。它就像一張隱形的通行證,讓你在職場、生活、情緒需要暫停的時候,有勇氣說出:
「我先停一下,因為我有底氣。」
🧠 真實案例一:高壓業務轉身而退
小敏是我以前在外商的同事,年收入破百萬,但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加班,還要應付歐美時差開會。
某天,她媽媽突然住院。小敏沒時間回家照顧,也沒勇氣辭職,因為:「我只有大約5 萬元存款,離職我怎麼繳房貸?」
後來她痛定思痛,隔一年在一年時間存了 20 萬,終於在隔年,主動申請休息半年。
「那半年,是我這十年來活得最踏實的時光,」她後來這麼說。
💰 自由本錢要存多少?
自由本錢的金額,其實因人而異,但大致上可以從生活支出開始計算。
假設你每月基本生活費(不含娛樂)為 25,000 元,那:
月數 金額建議 使用時機
3 個月 $75,000 短暫休息、轉職觀察期
6 個月 $150,000 留職停薪、陪伴家人或進修
12 個月 $300,000 創業試水溫、長期空窗期
👉 小提醒:這筆錢,不拿來投資高風險產品、不炒股、不碰加密幣,
最好用定存、高評級債券、或高流動性的儲蓄型標的來管理。
🧮 真實案例二:中年轉職靠這筆錢喘息
阿嘉 45 歲,原本在台商電子廠當工程主管,被併購後被資遣。
他沒有太多貸款,但也沒存多少錢。幸好他提早五年開始每月強迫儲蓄 5,000 元,年終獎金也撥出一半做定存。
累積下來,存了約 35 萬。
被資遣當下,他沒有慌,反而把握那 6 個月學習資料分析技能,後來順利轉職一家外商,薪水還比原來高了 15%。
他說:「要不是我提前準備,這波人生轉彎我肯定摔得很慘。」
💡 如何開始準備自由本錢?
- 開立一個「自由帳戶」
- 每月固定轉帳(例如收入的 5~10%),就當作是給未來的自己發薪水。
- 年終獎金一分為二
- 一半拿去犒賞自己,另一半進入自由本錢帳戶。
- 每次跳槽加薪時,把差額存起來
- 這筆錢不是生活所需,而是「選擇權資金」。
- 單身 or 家庭都一樣重要
- 單身族可能風險更高(無保險傘),家庭支柱則責任更重。都需要這筆錢,差別只在金額與準備方式。
🎯 自由本錢,是成年人的「防彈背心」
這世界變化太快,職場不是永久保固。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的人事調動、經濟衝擊、甚至是身體訊號什麼時候來。
有自由本錢的人,可以選擇暫停;沒有的人,只能被動撐著。
與其一直擔心「萬一我離職怎麼辦」,
不如今天就開始準備那筆能夠撐你 6~12 個月的「自由本錢」。
這不只是理財的問題,
是你要不要 活得有選擇權、有尊嚴 的問題。
簡單來說:自由,是準備出來的,不是等來的。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內容,非常非常希望你可以給個讚👍,各位的支持是我分享的原動力。當然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目前的職涯階段,我會提供更實用的規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