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世界的專業晶圓代工是怎麼萌芽的?
■ 以優越製程取勝
早在5、60年代,半導體供應商還不夠成熟且規模小。因此,半導體大廠,包括德儀都是從矽原料到IC生產、測試設備都自己開發製造。
但到了1970年,大廠已被供應商趕上,所以大廠沒有必要再自己開發生產相關設備。
當時,張忠謀總以「我們以優越IC設計及製程取勝,不管誰製造生產設備」回應來自高層對不自行開發設備的質疑。
他曾力主委由日本供應商開發整條光阻線,但不為高層接受,還因此蒙上「頑固」、「不夠靈活」的汙名。
不過,這時彷彿已初見專業晶圓代工的身影。其實半導體產業鏈上各有專業領域可以發展至極致。
■ 以晶圓代工為專業
1985年在倡議台積電的氛圍下,Morris考量當時台灣工研院IC案的能力,僅有生產良率優異是唯一的強項,便提出專業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並摸索可能的經營策略:
- 可靠的交貨:遵照議定的價格、交期、品質
- 以代工為專業:不是以代工為副業
- 不與客戶競爭:與客戶站在同一陣線,成為客戶的夥伴
- 以美國為最大市場:必須急迫開闢美國市場
■ 一大一小的關鍵突破
專業晶圓代工在草創之初是篳路藍縷的,但台積電在1987年掌握住兩項關鍵突破:
- 英特爾敲門:台積電把握機會,在良率、品質及可靠度上符合客戶需求,取得關鍵訂單。
- 二廠創新:台積電自行設計、建造,規劃未來五年主力的晶圓二廠,並採用關鍵設備 - ASML曝光機。
英特爾當時已有業界龍頭的氣勢,台積電能取得這樣具代表性的客戶,自會有絕佳的廣告效果。
相反的,ASML當時名不見經傳,比不上既有大廠 – Nikon與Canon,雖有潛在的技術優勢,但需冒一定程度的風險。後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從此它們一路成長,成為彼此最佳的事業夥伴。
1989年起,國外大型IDM廠紛紛委託台積電生產。
1991年起,無晶圓半導體公司家數10年內暴增近4倍,台積電成為首選代工廠,也就此開啟咆哮的黃金年代。
*圖片來源: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