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育:孔子的「根」與蘇格拉底的「翅膀」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十年前。

那時候我們還在討論,是不是要讓孩子在學校開始學 coding;還在擔心他們是不是該更加專注理科,好讓將來成為工程師。

然而,2022 年 11 月 30 號,ChatGPT 橫空出世,摧枯拉朽地把一切都重序了。

時間來到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反而變了: 在談論下一代之前,我們這一代即將面對的,是一個更加不穩定的未來。

Coding 幾乎已被 AI 取代。原本需要工程師日夜奮戰才能解決的 bugs,AI 幾分鐘就能搞定; 畢業論文,不再需要學生熬夜、脫髮、長痘,用 AI 幾分鐘就能產出一篇八九不離十的成品。

十年前炙手可熱的行業,如 SEO 和 SEM,如今已是風中殘燭。 而過去面對 compliance 緩慢又繁瑣的跨國企業,如今在業績成長的同時,卻紛紛「哭窮」,表示人力物力負擔過高,啟動大規模裁員與企業瘦身計劃。

AI 的無所不能,正在改變我們所熟知的所有規則。

所以,在我們這一代還沒找到解法以前,父母們已經開始不得不思考另一個更沉重的問題: 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現今的教育,還有用嗎?

當 AI 開始批改作文、講解數學題,甚至能模擬歷史人物與孩子對話時,教育的「人為因素」就像白領上班族一樣,正迅速被迫重塑。

毫無疑問,光從效率來看,AI 不但不會疲倦,還能根據學生錯誤立即生成針對性解說,甚至比父母老師更精準,也更不易出錯。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開始質疑: 老師還有必要嗎?學校還有價值嗎?甚至——教育這件事本身,還有意義嗎?

但也許,問題根本不該這樣問。

 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與價值混亂的時代,教育不但沒有變得不重要,反而變得更加必要。

真正該問的,是: 既然 AI 幾乎什麼都能教我們了,那麼還有什麼是它教不了的?

在這場技術變革之中,或許我們應該回頭看兩位距今 2500 年的老師——孔子與蘇格拉底。 他們雖活在毫無科技的時代,卻對「教育是什麼」給出了兩種深刻而相異的回答。 而這兩種回答,也許正好是我們在 AI 時代重新思考教育價值的起點。


孔子與蘇格拉底

孔子:做人比知識更重要

孔子不追求「知識爆炸」,他要的是一個能夠自我約束、尊重他人、在社會中活得有道理的人。換而言之,他追求的是一個人人都是“君子”的世界。

他的經典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都圍繞著一件事——學習的目的,是修養自己,不是炫耀自己。

在今天這個人人都在爭快、爭多、爭排名的世界,孔子的教育思想顯得難能可貴。他提醒我們:

學會做人,比學會什麼更重要。

他的中心思想值得借鏡的地方:

  • 在資訊焦慮時代,孔子提供了人格穩定的方向感。
  • 他強調倫理與自律,是對抗 AI 教育中「只追求效果」的一帖解方。

想當然爾,畢竟是2500年以前的人類,必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他的某些中心思想到了今天已經不再合適,需要我們反思:

  • 某些觀念(如長幼有序、角色定位)容易變成壓抑與順從的藉口。
  • 對經典與傳統的高度崇拜,可能讓創新與批判失去空間。


蘇格拉底:不怕無知,只怕不問

蘇格拉底不是一個「教書」的人,他是一個「逼你思考」的人。

他像極了你學校那個不讀書卻又成績優異的學霸,你跑去問他問題,他不給你標準答案,而是丟出問題,讓你自己找路。

他的名句「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聽起來有點悲觀,實則深具力量——因為承認無知,才會開始學習。

在今天這個每個人都可以開設線上課程、社群媒體充滿意見的世界,蘇格拉底提醒我們:

想清楚你為什麼相信一件事,比知道那件事更重要。

他的思想中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 啟發思辨力,是讓孩子面對資訊爆炸時不被帶風向的關鍵。
  • 不給答案的教育,能培養真正的獨立思考者。

同理,他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 如果只是不斷質疑,卻沒有價值立場,容易變成相對主義或犬儒主義。
  • 有時也欠缺實用導向,不一定符合當代「做中學」的學習需求。

 

有些時候,支持蘇格拉底的人會認為:孔子的教育讓人變得服從,訓練出來的都是聽話的人,不會產生真正的思想家。孔子學生的結局是擁護體制、修辭有餘、思辨不足,與其說是培養個人,不如說是複製社會期待。其中,最犀利的反駁莫過於君不見自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學生有誰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

反過來,孔子的支持者則反駁說:蘇格拉底的「不斷問」讓年輕人變得無限質疑,卻沒有責任感。一群懂反思、卻不懂自律的人,無法維繫社會運作,也不會自覺地成為有德之人。最後變成滿腦子想法,卻沒有行動力的高談闊論者。同理,君不見受蘇格拉底教育熏陶啟蒙的西方諸國,遠看美如畫,近看城市管理亂成粥?

今天,隨著時間進步,我們都開始意識到其實他們可以互補。

孔子像一個提醒你「怎麼做人」的導師, 蘇格拉底則像一個不斷問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人」的朋友。

兩種都重要,尤其在這個連價值觀都可以被 AI 模擬的年代。

我們需要孔子的穩定,也需要蘇格拉底的追問。前者給你根,後者給你翅膀。

在 AI 時代,這對「根與翅膀」的組合更顯必要:

  • 有了思辨的翅膀,你會更有能力去判斷資訊真偽,問出核心問題,甚至能更有效地引導 AI 成為你的助手,而不是你的主人。
  • 儒家的根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對某些人來說,它提供的不是「穩住腳步」,而是讓你重新思考:這一腳,該往哪裡踩下去。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比知道更多更有價值。
  • 對我來說,孔子的價值不在於讓我「穩住腳步」,而是逼我承認:做選擇是有代價的。不是因為他說得對,而是因為他讓我不安,我才知道哪些事值得我堅持。

當資訊多到讓人迷失時,這兩者結合起來,其實正是在培養真正的韌性(resilience)——不是一味地向前衝,而是在不確定的未來中,知道何時要停、何時要變、何時該堅持。

而最終,決定了一個人可以走多遠的是『韌性』。


AI能教什麼?不能教什麼?

讓我們看看AI今天 擅長的是什麽。

知識傳輸、習題練習、錯題分析、語言糾錯、模擬對話……基本上無所不包,大致宇宙奧秘,小至我今天為什麼便秘,只要你能夠清晰表達問題,它都無所不能。

那麼,AI 又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AI無法幫一個人判斷什麼是「值得做的事」。

AI儘管能夠給我們建議,但是無法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自己的矛盾與恐懼。

AI儘管盡了最大的努力給予 “共情” ,但是它無法給予真正的實質認同與情感回應。

換句話說,AI 能訓練「怎麼做」,卻無法教你「為什麼做」、「要不要做」。

而這些恰恰是現代教育者,無論你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最需要的賦予孩子們最珍貴的靈魂底色。


結語:教育的未來,不在知識量,而在人之為人

未來,AI 或許會成為每個孩子的家教,成為每間學校的助教, 但教育不會只剩下講義與答題。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引導,是對靈魂的召喚。

就好像那年我騙了學校的助學金卻被老師抓個正著一樣,她沒有通過暴怒大罵來渲洩不滿,而是完成自己作為老師的本質, 在傳道、受業、解惑的同時,幫組一個人去完善自己的靈魂。

我們可以把知識交給 AI,AI 也確實已能模擬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價值觀回應、情緒共鳴,甚至扮演陪伴者角色。但靈魂的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認同、價值的選擇與行動的責任,不只在於回答正確,而是始終得由我們人類親自承擔。

在這個人與機器共處的年代,也許我們更需要回到兩千五百年前,重新問一句老問題:

教育,是為了什麼?

我們想要的,不只是一個 15 歲的孩子,用 AI 完成了數學作業、寫了讀書心得,甚至跟 AI 聊完「人為什麼要努力」這樣的問題——他看起來什麼都能做,但他真的理解「這是我自己想的」嗎?

這時候,如果他有蘇格拉底給他的那雙「翅膀」,他會問自己:我真的相信這個答案嗎?還是只是看起來合理?

如果他同時有孔子式的那份「根」,他會再問:我做這個選擇,有沒有顧慮別人的感受?這結果,我願意承擔嗎?

最終,是這兩者結合成的「韌性」——讓他即使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也不會只是被推著走,而是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過度思考的左腦,情緒內耗的右腦
4會員
31內容數
過度思考的左腦
2025/06/09
你打球的方式,其實透露了你怎麼面對世界的節奏與混亂。 從《獵人》西索的念能力性格分類說起,延伸到羽毛球的球風、足球的位置偏好,這篇文章提出一個不太科學但可能有點準的觀察——你球場上的選擇,就是你性格的縮影。
Thumbnail
2025/06/09
你打球的方式,其實透露了你怎麼面對世界的節奏與混亂。 從《獵人》西索的念能力性格分類說起,延伸到羽毛球的球風、足球的位置偏好,這篇文章提出一個不太科學但可能有點準的觀察——你球場上的選擇,就是你性格的縮影。
Thumbnail
2025/06/06
星期一,我經理把我叫進會議室,聊一個專案的進度和細節。 聊完他沒有馬上讓我走,而是看著我,像有話想說卻又猶豫。 我開玩笑打圓場:「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吧,就算你現在要開除我,我也可以接受啦。」 他笑了,然後很認真地對我說...
Thumbnail
2025/06/06
星期一,我經理把我叫進會議室,聊一個專案的進度和細節。 聊完他沒有馬上讓我走,而是看著我,像有話想說卻又猶豫。 我開玩笑打圓場:「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吧,就算你現在要開除我,我也可以接受啦。」 他笑了,然後很認真地對我說...
Thumbnail
2025/06/04
工作不是毒藥,創業不是解藥,我們只是活在一個讓人怎麼選都會累的時代。
Thumbnail
2025/06/04
工作不是毒藥,創業不是解藥,我們只是活在一個讓人怎麼選都會累的時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2024 0521今日塔羅:學習者 Learner   以前總會說,「太陽底下確實沒有什麼新鮮事」,安撫著大驚小怪,呼天搶地的人們。 這幾年高科技的發展,去除掉人的貪念,對於權勢的慾望而製造許多的戰爭、紛爭以外。 我想以前的網路免費電話和視訊,到近年的人工智能,這應該都是新鮮事了吧。  
Thumbnail
2024 0521今日塔羅:學習者 Learner   以前總會說,「太陽底下確實沒有什麼新鮮事」,安撫著大驚小怪,呼天搶地的人們。 這幾年高科技的發展,去除掉人的貪念,對於權勢的慾望而製造許多的戰爭、紛爭以外。 我想以前的網路免費電話和視訊,到近年的人工智能,這應該都是新鮮事了吧。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J2bDCkXRk 《超越AI 星河》在創利市集CXC連載中。 序 星河曆的世界(新曆),舊曆已經是幾千年前的事情,上古曆更是幾萬年前的事情,人們科技發展迅速意外連結到了,上古曆統治者及祭司們,祂們的精神與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J2bDCkXRk 《超越AI 星河》在創利市集CXC連載中。 序 星河曆的世界(新曆),舊曆已經是幾千年前的事情,上古曆更是幾萬年前的事情,人們科技發展迅速意外連結到了,上古曆統治者及祭司們,祂們的精神與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