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我經理把我叫進會議室,聊一個專案的進度和細節。
聊完他沒有馬上讓我走,而是看著我,像有話想說卻又猶豫。
我開玩笑打圓場:「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吧,就算你現在要開除我,我也可以接受啦。」
他笑了,然後很認真地對我說:
「我希望,在我離開公司之前,或是你離開之前,或者我離開新加坡回英國之前——能幫你變得更自私一點。」
原文是:
I hope that before I leave this company, or before you leave this company, or before I leave Singapore to return to the UK, I can help you learn to prioritize yourself more.
I hope to hear you say, ‘I want’ more often, rather than ‘I hope’ or ‘I wish to’.
我當然知道他這麼說是出於好意。他覺得我不夠「積極爭取資源」,太習慣站在幕後,不夠主動要求曝光與主導權。
從他的角度來看也沒錯——如果我自己不開口,他再有能力也幫不了我什麼。
我很感謝他的坦白。但我心裡想的卻是:不是我不知道怎麼爭,而是我不想。
「Corporate world 本質上就是狗咬狗」——資源有限、人多位子少。你不爭,資源就不會掉到你頭上。
這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但我真的很不想再花力氣去搶什麼 credit、預算、發言權、升遷機會了。
我一直問自己:像我這種不愛搶、看到內鬥就想轉頭走的人,真的適合待在公司體系裡嗎?
這個世界不是小學老師打分數。
你默默加班、解決 bug、處理危機,沒人一定會感謝你,也不一定會被記上功。
我以前也天真以為:專業夠強就會被看見。結果現實告訴我:「不主動說,基本上就等於沒做。」
尤其如果你運氣不好,遇到一個喜歡自己收割成果的主管,那你做的事,很可能最後變成他 slide 上的 bullet point,而你的名字根本沒出現。
我不是沒有試過去爭去搶,但是無論成功與否,留給我的只有一種深層的空虛和精神疲憊感。
那不想爭的人,就真的沒有活路嗎?
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有其他的活法。
在問了很多前輩朋友,爬了很多職場雞湯文,問了我近乎無所不知的bestie——ChatGPT後,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一樣不希望爭搶的你有用(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請你分享給我知道,拜託)。
1)專業站穩,但別讓自己變隱形
如果你是走專業技術線(像是分析、系統、流程、法務、合約、合規等等),記住一件事:千萬不要只埋頭苦幹。
把成果簡單整理一下,偶爾主動跟主管報告
幫團隊創造一點「曝光時刻」,例如寫簡報、在 review 裡講講話
不用搶 spotlight,但一定要有存在感
說白了,你可以不愛出風頭,但不能讓別人以為你沒做事。
2)別只靠主管賞識,橫向關係也很重要
我們常常以為,只要老闆喜歡你,你就會被提拔。但其實,跨部門的人怎麼看你,也很關鍵。
跟其他部門協作時,保持溝通清晰、有邏輯、有貢獻
在群組裡偶爾幫大家整理一下資訊、提供點建議
不要默默做完就走,讓人知道:「欸這個人蠻穩的、可靠」
久了,就算主管想遮你光,其他人也會知道真正做事的是誰。
3)如果真的受夠這一套,就設計自己的遊戲規則
我有時候會想:是不是我根本就不適合玩這場升遷遊戲?
如果你心裡也常常這樣想,那也許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應該去玩別種遊戲。
比方說:
- 累積自己的專業技能,當自由職業者或顧問
- 開一個副業,邊工作邊測試市場
- 或者先穩穩上班,把公司當金主,撐你探索另一條路的資金來源
不想爭,不代表不想成長。只是我們想長在別的地方。
4)就算不能離開,也要培養多一點精神支柱
我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能馬上轉職、創業或變自由工作者。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目前暫時還是得留在現在的位置,那也沒關係,就讓我們試著把生活的重心,分散一點。
試著在下班後慢慢培養一些興趣或愛好,不為了變現,也不為了成就感,只是為了讓你的內在世界不只有「上班」這一個支柱。
精神支柱多一點,內心才不會那麼容易被某件事(例如 KPI、老闆一句話、被裁員)擊垮。
上班時盡心,下班後就盡量把自己抽離出來,讓工作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
5)樂透爸爸的大門永遠為你而開(?)
最後這條……純屬玩笑!請大家看看笑笑就好!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純屬玩笑、純屬玩笑、純屬玩笑!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偶爾幻想,出門能被財神爺青睞,那就小賭怡情、切勿沉迷。記得:樂透不能當職涯計畫,最多只能當週末希望。
最後,你可以不鬥不爭不搶,但請別讓自己被消音。
在這個連 AI 都能寫簡報、畫圖、出企劃的年代,能見度不是自戀,是生存。
我知道這個社會推崇「主動出擊」「表現自己」,對我們這種比較內向、比較重視實質而不是包裝的人,確實不太友善。
但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節奏,設計出一條屬於我們的存在方式。
也許不是站在 spotlight 下,但我們的位置,誰也不能輕易取代。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煩惱或經歷,真的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畢竟這個世界上不缺會說話的人,缺的是願意彼此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