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孩子醒得早一點。
難得早早吃完早餐,收拾好書包。他問我:「還有時間,我可以玩遊戲嗎?」
我點點頭,打開電腦,讓他進入那個他最近喜歡的遊戲世界——一個關於建設、生存、冒險的開放世界。沒有固定路線,沒有絕對目標,一切都仰賴他自己的選擇。

他說他今天想要去找「第三區域的塔」。我聽了,心裡一笑,那是我以前在玩這遊戲時也做過的事。
他似乎記得我做過什麼,也想試著模仿。這孩子渴望著被肯定吧!或許他希望我對他說:「你做得真棒。」
但說真的,他的方法不太好。走得急,打得亂,幾乎沒做準備就往前衝。結果在第三區域,一次又一次地被敵人擊倒。
我原本以為他會氣餒。這孩子,平常做事抗壓力很低,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放棄。 但今天,情況有點不一樣。他雖然一次次失敗,卻沒有抱怨,只是默默地重新開始、重新嘗試。 這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我過去對他的評價,真的準確嗎?
我問他:「你為什麼要找那座塔?」
他愣了一下,說不上來原因,只是因為「爸爸以前有去過」。 我就順著他的思路,慢慢地說:「找塔的目的,是為了找回失去的文明。時代會因此進化,裝備也會更強。」 我看著他,補了一句:「但如果你眼前的怪物都打不過,就算升級了,又有什麼意義?」
他沒有回話,但我知道他在想。
我不想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我想引導他去思考。
「你為什麼一直躲?打敗怪物,不也是一種樂趣嗎?」我問。 「有時候繞路,確實可以比較快到達目的地。但如果你能思考怎麼打敗他們,也許這次慢一點,但下次就快了。 這次的努力,不是為了這次,而是為了以後。」
我說這些話的時候,不只是對著他講,也是在對自己說。
遊戲裡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一種決策。當下該往哪裡去?該戰鬥,還是避開?
這不就是生活的縮影嗎?沒有人告訴你要去哪裡,也沒有人幫你選擇任務。
很多人不喜歡開放世界的遊戲,因為它太自由,沒有引導,沒有清單。
但我喜歡它,因為它逼你學會選擇。逼你對「你為什麼走這條路」有個說法。 我讓孩子玩這類遊戲,其實也是希望他能慢慢練習:當沒有人告訴你下一步的時候,你怎麼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這不就是人生最難的一課嗎?
而遊戲的難度可以調整,這點和現實也很像。
有能力的人,才能降低生活的難度。矛盾的是,他們往往選擇提高難度,讓生活更有挑戰、更有意義。
反而是能力還不夠的人,被迫在高難度中掙扎,卻沒有選擇權。
有點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
我常常問自己,什麼是目的?什麼又是過程?
我們說過程是為了達成目的,可是有時候,目的只是下一個過程的藉口。
人生中,我們會為了活得有方向,不斷設定短期目標。
但很多人,在追逐那些短期目標的過程中,忘了初衷,只記得:「我要成功」「我要有錢」「我要贏。」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變成這樣。
錢不是目的,成功也不是目的。它們不過是過程。
真正的目的,是過上一種值得的生活——值得你用心投入,值得你一邊跌倒一邊走,值得你死掉十次也要再開一局。
也許,我今天陪他打開遊戲,不只是讓他玩一場。
而是希望他,慢慢學會一件事:
當你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時候,也許就從打倒你眼前的怪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