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師憶往(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回花師

在國小待了十年後,很想有試試其他可能的機會,因此試著報名參加各種考試—特考,高考,研究所等—,民國七十三年參加地方性質的乙等特考,幸獲錄取(當年有兩個名額,錄取了我和三弟),及格後分發到文化中心(三弟則分發到教育局),文化中心剛成立沒多久,職責、人員都還在摸索當中,中間有許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和問題,加上沒什麼事可幹,因此又起了報考研究所的念頭。考上研究所後,乾脆離職,想著:專心把"教育"這門課搞清楚。(結果是愈搞愈迷糊,有人就有糾紛,舉世皆然,華人猶勝。把學問搞清楚還容易,把人搞清楚?單單這想法就有點在搞笑了。),研究所畢業後寄送了三十多封求職信,只有母校回函面試(當時因要提高教師素質,因此已把師專改制為師院,任職後又再改制為教育學院,最後併入東華大學,為什麼改?既然改了為什麼又要合併?總之,就是一筆筆的爛攤子罷了。)我是教育系的老師,(以前是人家培養出來的老師,現在成了培養未來老師的老師。誠惶誠恐貌可想而知。)最主要的任教科目是<教育實習>,該科目最主要的任務是教導師院生"如何當老師?"以前沒想過這個問題:人家如何培養我站上台當老師的?老實說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畢業分發,站上台就成了老師了,至於應該怎麼教?如何才是好的老師?則很少在腦海中滾過,教一天書已經很累了,還要改一大堆的作業,加上還得擔任行政工作等,回到家大概都得擹在沙發上好一會兒,才能緩過氣來。

 教育實習怎麼沒資料?

<教育實習> 開在大三和大四,每學期兩個學分,每週四節課,總共八個學分。是所有科目中時數最長,也最有挑戰性的科目(後來我們也繼續培養師資,時數減了不止一半,八個學分培育的都不行……,教育體系原本就是個可笑的存在。),因為你不可能單單待在教室中,告訴學生一些理論或知識,教師是必須站在講台上的,所以你必須帶著學生去國小參觀現職老師的教學,然後回到教室中,告訴學生那個老師做了什麼?然後讓學生把某舘技巧演練一下,熟悉一下,接著接洽學校,請學校允許我們的學生到教室中試教一兩節(請任教老師惠予指導和評鑑,讓師資生知道自己的優缺所在,從而擴張優點,修正缺點等,那是一遍又一遍的,計畫,教學,檢討,修正,再計畫,再教學,再檢討,再修正的循環過程。)到大四時再按學期接洽學校去集中實習(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包辦整個教學及熟悉部份的行政。記得我在師專時,也曾經歷過上述的完整過程—參觀、演練、試教、集中實習,一遍又一遍,而且國小所有科目都得試過,因為國小近似包班,到學校後教什麼是無法預測的。可是真當了老師的感覺是:除了自己摸索外,好像沒有從這個過程中獲得什麼訣竅或功力)。畢業後,政府負責分發到學校任教。(教改之後改為畢業後到再到學校去實習一年—後又改為半年—,取得教師資格,再參加各縣市舉辦的教師甄試。)

教學生當老師

理論上來說,從有師範學校(政府遷台後,仿照德法兩國,成立多所師範學校,專責培育所需教師。)到我任教師院已有數十年之久,其中最重要的科目就是<教育實習>,(所以才需要規定那麼多的學分)希望能藉此把對教育完全陌生的新手(沒錯,師院生在修習"教育實習"之前,已坐在台下接受過二十年的學校教育,對教學應該不陌生才對!對,理論上是如此,但實際上受教和執教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就如同看球賽和上場比賽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一般,坐在台下很簡單,坐著就行;站在台上則不容易,你必須想方設法把別人訂好的內容,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以有趣又有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想學、肯學而且能學好,那是需要訓練和培養的。)慢慢的對教學漸有概念,到慢慢上手,到能夠勝任,到精熟教學成為名實相符的教師,這個科目可以說是決定老師能否勝任教職?是否合格教師的最重要的科目。

前人是怎麼教的?又教些什麼?

好,所有師院生都必須修習<教育實習>,所以呢?任教過此科目的老師必然相當的多—該科目也是唯一的規定必須兩名師院教師協同教學的科目—,加上此科目已有那麼長久的歷史,所以我初次擔任此科目時,直覺的認為應該很好準備—前輩們一定留下諸多可供參考和依循的資料—包括參觀教學時的記錄,包括教學之前的計畫,包括教學之後的檢討,以及執教該科所需的內容和步驟等等。沒想到:上述那些應該要有的資料竟然是付諸厥如,完全沒有。浮上心頭的是:那麼先輩們是教些什麼?又是如何教的?但,沒有了那些,我還是必須上台去培育未來老師啊!那要教些什麼呢?我們有所謂的「實習輔導處」專責與學校接洽參觀,試教事宜。大概有開學後的第四週左右(大學約略慢小學三週開學,因此等於是國小的第七週左右),就安排有修習<教育實習>的所有師院生,必須穿著大學服,坐著包好的遊覽車,集體到師院附小參觀附小老師的示範教學(活動名稱叫:觀摩教學)—主要是國語和數學兩個科目。附小會事先安排好參觀的場所和座位,你可以想像一下,大概有八班左右的師院生,在面對講台的U型參觀席上,近距離參觀附小老師的示範教學,希望熟悉並了解教學的整個過程,以及附小老師事後分享的應注意事項。

終於拆解了教學

問題是:你在參觀示範教學之前,必須先教導學生如何觀察教學?示範的老師做了什麼?他怎麼做的?這樣做的好壞優缺在那裡?如何模仿甚至最後能夠超越?這些都沒有資料可以依循,總之,我後來花了大概兩百小時的時間,把整個節的教學拆解成一個個的活動,然後把教學計畫(教學前),實際教學,教學檢討和記錄(教學後)整個串組起來,成為有效且有用的工具,以助益教學的進行;訓練後的學生,參觀教學後可以直接超越原教學—因為我們把原教學的優點擴張了,把缺點修正並改善了。但也因此,我和同系的教授不大處得來,因為他們或係所謂的歸國學人,但卻對本國狀況根本不了解,又喜好搬弄風馬牛不相及的理論以凸顯所能,但所說所講都有點天馬行空的文不對題—教改之所以失敗,此為原因之一,不了解現況…。或者自以為擔任師院教授了就高人一等了,根本看不懂教學,卻又偏好指手畫腳的指點教學。實際上,從<教育實習>的任教經歷中,我認為師院並沒有做好培育未來師資的重要使命,也因此,最後在開放師資的改革聲中,無法證明所培育的學生比起普通大學的師資生更為優秀或更為適任。

宜花大不同

我在花蓮任教二十年,蘇花間的鐵路已經開通,當年的暈車惡夢早成過去。花蓮逐漸繁榮,逐漸喧囂。內人因為親朋都在宜蘭,因此也不欲搬到花蓮,所以我每週通勤—有課就過來花蓮,沒課就返回宜蘭。宜蘭和花蓮的自然風景大異其趣。花蓮的山距離近而且高聳入雲,讓人有壓迫感—尤其是開學來校或寒暑假開車回宜蘭時,途經新城,往左看著高聳天際,雲霚繚繞不見其頂的高峰峻嶺,總不自覺的想像著雲霚深處是否會有修道習武的俠士隱身其中—;宜蘭的山則位在遠處,你知道山在,但它只遠眺著你,不動聲色的等待著你的注目。花蓮的鄉間大多是一窪窪的菜園,不像宜蘭鄉間,四望都是水田。有次光顧著論文,忘了時間,等到告一段落後,才發現天色已晚,因此開著車到市區找吃的,才發現:原來白天熙熙攘攘,滿是遊客的市區,竟然空蕩寂寥,與白天相比宛若兩個世界,而且可能因沒了觀光客,所以小吃店也不開了,竟然找不到吃的。更加懷念起不管多晚都可以找到小吃的宜蘭。(現在則是:如果時間不會太晚,嗯,東大門夜市隨時歡迎光臨。)

花蓮憶往之旅

退休後,大概每年會回花蓮一趟(可稱之為"憶往之旅"),跟花蓮三日行的坐遊覽車不同,我習慣租輛機車,先找家扁食店回味一下當年的味道,然後吹著風,讓衣服鼓得大大的,馳騁在往中橫的道路上。或許先在新城的海邊,看著浩瀚的太平洋,看著一層層往前滾動的海浪,聽著海水襲上海邊又沙沙後退的聲音,和內子兩人坐在那兒,或閒聊,或各自想著心事……然後大概都會跑到燕子口再過去一點的山壁前,坐在路邊,看著近在眼前的大面山壁,直仰著頭才能勉強看到山壁上面的一小片天空,聽著千尺下面,像絲帶般湍急流動著的小溪,清晰可聞的回音。或者想著心事,或者再度告訴內子當年夜走中橫時……最後再騎行到鯉魚潭,掙扎著是不是要嘗試一下鯉魚潭著名特色:活吞溪蝦—最後大概都是放棄嘗試,改買包炸溪蝦,再配杯一樣是當地特色的木瓜牛奶……臨上車前,再找家扁食店懷舊一下,到達車站大概都比原來買的車票早一點,然後換票返宜,一年的懷舊儀式才算終了。

俱往矣

花蓮三日行,行程中就是安適的享受著旅途的樂趣,以及親友間的情誼;行程後反倒感觸頗深,是為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3會員
952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高峰之前的路,不好走。 念國小的時候,也不是多認真念書,常常在班排第10名徘徊,國中也是,反正能過就好。 一路玩、一路混,直到國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突然開竅,考上班排第3。 下一次段考,考上班排第1,校排11名。
Thumbnail
高峰之前的路,不好走。 念國小的時候,也不是多認真念書,常常在班排第10名徘徊,國中也是,反正能過就好。 一路玩、一路混,直到國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突然開竅,考上班排第3。 下一次段考,考上班排第1,校排11名。
Thumbnail
本來想等確定新學年服務單位後再來回顧,但因為一些因素,拖到七月底還只能先底定。最後決定趁現在還能悠哉享受過渡期(?)趕緊把這一學年課務相關的心得好好整理面對。 這學年我的教職是從10月底退伍後才開始算起,到考季差不多半年,就算全職當考生,存款也能負擔這段時間,所以原本沒打算找兼課,直到快開學前接到
Thumbnail
本來想等確定新學年服務單位後再來回顧,但因為一些因素,拖到七月底還只能先底定。最後決定趁現在還能悠哉享受過渡期(?)趕緊把這一學年課務相關的心得好好整理面對。 這學年我的教職是從10月底退伍後才開始算起,到考季差不多半年,就算全職當考生,存款也能負擔這段時間,所以原本沒打算找兼課,直到快開學前接到
Thumbnail
她國中時也是當過『學藝股長』, 而且當得還不錯~ 學藝這個詞, 聽起來很有學術文藝氣質, 很文青~ 讓她一直有一種直覺的喜歡! 所以上了高中, 她也自願擔任學藝! 但她萬萬沒想到, 高中學藝 VS 國中學藝 真是大不同! 她一天到晚被廣播叫到教務處集合, 要代校方向同學
Thumbnail
她國中時也是當過『學藝股長』, 而且當得還不錯~ 學藝這個詞, 聽起來很有學術文藝氣質, 很文青~ 讓她一直有一種直覺的喜歡! 所以上了高中, 她也自願擔任學藝! 但她萬萬沒想到, 高中學藝 VS 國中學藝 真是大不同! 她一天到晚被廣播叫到教務處集合, 要代校方向同學
Thumbnail
老師曾比喻他像園丁,在教室這一畝園地裡,見證不同氣質的花藝師成長,盡可能地陪伴,就像身處百花盛開的花園,甚至鼓勵我們可以多跟不同的老師學習。我想,老師就是真誠地在推廣花藝,讓更多人可以知道花的美好,這樣的美好是不用拘泥於任何人、任何形式。
Thumbnail
老師曾比喻他像園丁,在教室這一畝園地裡,見證不同氣質的花藝師成長,盡可能地陪伴,就像身處百花盛開的花園,甚至鼓勵我們可以多跟不同的老師學習。我想,老師就是真誠地在推廣花藝,讓更多人可以知道花的美好,這樣的美好是不用拘泥於任何人、任何形式。
Thumbnail
2014年5月底退伍至今2年又9個月了,期間待過營造廠、中興大學研究助理、桃園市都發局都市設計科約僱,不過退伍後我最久的工作其實是─「全職考生」;一共1年又3個月。當然不是不間斷的全職生活,而是退伍後一陣子、離職後又一陣子。但這一次考上榜首的地方特考,卻是完全在職而考上的(而且還一邊念碩士)
Thumbnail
2014年5月底退伍至今2年又9個月了,期間待過營造廠、中興大學研究助理、桃園市都發局都市設計科約僱,不過退伍後我最久的工作其實是─「全職考生」;一共1年又3個月。當然不是不間斷的全職生活,而是退伍後一陣子、離職後又一陣子。但這一次考上榜首的地方特考,卻是完全在職而考上的(而且還一邊念碩士)
Thumbnail
大學特殊選才招生陸續放榜, 小T也金榜題名! 回想小T高中三年,學習的路上幾經波折,每學期補考、重修都有他;對機械的喜好有別同儕的電玩,因此也多半獨自沉浸在自己的作品及相關比賽中,高二時,與同學的口角,還因此陷入憂鬱就醫,最後再藉著專輔老師及導師的輔導,才慢慢打開心結,也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與同
Thumbnail
大學特殊選才招生陸續放榜, 小T也金榜題名! 回想小T高中三年,學習的路上幾經波折,每學期補考、重修都有他;對機械的喜好有別同儕的電玩,因此也多半獨自沉浸在自己的作品及相關比賽中,高二時,與同學的口角,還因此陷入憂鬱就醫,最後再藉著專輔老師及導師的輔導,才慢慢打開心結,也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與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