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入口:遇見價格樹
小員:「鄭經老師!這棵樹長得好奇怪,果實上竟然寫著數字?」
鄭經老師:「這是價格樹,市場中每一項商品價格的背後,都藏著它的成長秘密!」
小員:「哇!我想知道它怎麼長出這些果實的!」
鄭經老師(笑):「那我們來解鎖它的13個成長密碼吧!」

學習關卡:十三要素啟動!
鄭經老師:「記住這個口訣,破解價格樹的力量——
👉**『外供替貢分,測動校競機,適均立遞』!**」
玩遊戲時,外公一直替其他組貢獻分數,無奈我只好策動小競技,讓我們勢均力敵。
- 外(外部性原則)
指會影響市場價格但非由商品本身決定的外部條件,如:天氣、政策、戰爭等。 - 供(供需原則)
生產者願意且能夠在各種價格下提供的商品數量。價格上升通常會增加供給。 - 替(替代原則)
可以互相取代的商品,當某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可能改買替代品(例如咖啡和茶)。 - 我的筆記:
- 相似或等量的商品,吸引最大需求。
- 為成本法重置成本之成立依據。
- 貢(貢獻原則)
商品本身對消費者或社會帶來的價值,會影響其被願意支付的價格。 - 我的筆記:
- 運用電腦採迴歸模型。(經典試題!)
- 一條件改變,造成整體價格提升(如舊公寓裝電梯)。
- 分(收益分配原則)
此處著重純收益的部分。 - 測(預測原則)
對商品的預期心態,以決定最適價格之策略。 - 動(變動原則)
市場供需隨時間變動的情形,如季節性需求變化或突發事件導致的波動。 - 我的筆記: 與價格日期相關者
- 最有效(最有效使用原則)
資源分配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狀態,通常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會達成這種配置。 - 我的筆記: 客觀淨收益之評估。
- 競爭(競爭原則)
多數賣家爭取消費者購買,促使價格合理、品質提升。 - 機(機會成本原則)
做出某選擇時所放棄的「次佳選擇的價值」,是評估行為是否值得的重要依據。 - 適合(適合原則)
商品是否符合特定市場的需求與偏好,其銷售與價格定位有進化或退化的關係。 - 均衡(均衡原則)
當市場的供給量等於需求量時,價格達到穩定,不會自動上升或下降。 - 我的筆記:達到最適配置,創造最高價值(內部構成要件)。
- 遞增遞減(邊際效用遞減 / 規模報酬遞增)
- 邊際效用遞減:每多消費一單位商品,帶來的滿足感會逐漸減少。
- 規模報酬遞增:生產規模擴大時,平均成本可能下降,產能提高。
小員(跟著唸):「外供替貢分,測動校競機,適均遞……好像有節奏耶!」
鄭經:「那你可要好好加油噢! 這才第二堂呢~」
資料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77
《鄭經與小員的估價冒險日記》EP04:「敬請期待下一集:來自估價的SOP?! 我只知道SOS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