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分享過作品的人,可能跟我一樣做過一件可愛又有點可笑的事。
每次在網路上帶著有點興奮和期待的心情,按下發表的按鍵後,隔沒幾分鐘,就緊張地刷新一次頁面,看看有沒有人按讚、留言、轉發。 明明說只是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但點開後台的頻率之高,彷彿不是在分享,而是在交出一份等待評分的考卷。
每一次被看見,都像被餵了一口糖;每一次沒被理會,心裡就浮現一種說不上來的落寞與自我懷疑。
——
在這個什麼都能分享的時代,多虧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地球上不同的人得以透過虛擬連結聚集在一起。
只要擁有基本設備,輕輕按下幾個鍵,我們就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分享早餐、心情、旅行、挫折、夢想,以及你眼前這篇文章。
相較於 20 世紀以前,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分享自由。
然而,在這樣的自由裡,卻有越來越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煩惱:
「為什麼我發的文章按讚那麼少?」
「憑什麼那些隨便寫的東西比我受歡迎?」
「我是不是不夠好?要怎樣才能爆紅?」
我們明明有更多自由,卻也好像陷入另一種痛苦之中了。
——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狀態。
每次按下發表鍵,心裡都有些忐忑。 明明說只是想記錄、只是想分享,但貼文發布後的幾小時內,總忍不住不斷刷新後台數據。
如果反應好,就覺得「自己有被看見」; 如果反應差,就懷疑是不是寫得不夠好、圖不夠吸引人、文章不夠有梗……
甚至會偷偷去看和自己風格相近的創作者,觀察他們的按讚數、留言數。表面說是在學習,內心卻在偷偷較量。 如果對方和自己程度相當,讚數卻天差地遠,還會心底酸澀地想著:「憑什麼?」 然後又默默責備自己的小心眼。
發現自己為此感到焦慮時,我嘗試用理性的角度安撫自己:
「關注」也是一種有限資源,只要有限,就像金錢一樣,會出現分配不均的情況。 那些獲得流量青睞的人,也許只是 82 法則中的那兩成而已。 這樣想的話,其實八成人都跟我一樣,也沒什麼好自卑的。
可能不是我作品不好,而是沒被演算法選中。 也不是觀眾冷淡,而是這個世界太忙、充斥太多訊息。
這樣的分析的確幫助我從情緒的泥淖中抽離出來,得以理性看待現況。 但內心深處,仍有個聲音會悄悄問:
「所以……我不值得成為那兩成的人嗎?」
當我們不屬於「熱門」,就彷彿失去了存在的證明。 連自己,都不敢承認自己的價值。
流量就像聚光燈,我們總是在追逐著它,渴望站在燈下,彷彿唯有那樣,才能證明自己值得被看見。
Facebook(Meta)內部的研究也指出,Instagram 對使用者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Meta 在 2019–2020 年的內部研究顯示: 32% 的青少女在情緒低落時使用 IG,會覺得自己變得更糟。 而許多年輕人也將自己的焦慮與憂鬱,歸因於社群平台的影響。
這不只是關於曝光的問題,更關乎我們如何定義自我價值。
我們早已不再只是單純地分享,而是在一個由演算法主導的世界中,努力尋找「被看見」的方式。
當我們將創作成果交給演算法挑選,也就等於讓自己的心情,交給一個冷冰冰的系統來操控。 這樣的分享,還能算是自由嗎?
為了迎合熱門話題,我放掉自己原本喜歡的創作方向。
為了增加曝光度,我犧牲休息時間每天絞盡腦汁更新貼文。
為了讓自己表現更親和,放棄獨處時間硬讓自己打入圈子。
為了抓住可能的機會,強逼自己盡可能多產。
效果如何呢?有時候有用,有時候似乎又沒起色。可以確定的是,我的生活品質也在慢慢下降…
終於,在身心狀況都亮起紅燈之後,我無力繼續追逐,這時我才能詢問自己:
「這樣犧牲各種東西後,即使得到關注,那真的是我要的嗎?」
「就算因此得以在圈內佔一席地位,我是不是要永遠付出這麼多,才能維持它?」
答案相當明顯。
自那之後,我將創作調整為自己舒服的頻率,將生活的重心重新放回自己身上。我退出了這場流量的遊戲,也再沒獲得過流量的青睞。
要說完全不焦慮,是不可能的。我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將流量視為我是否能生存的指標。要找到新的道路,想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尤其看著自己驟降的收入,偶爾還是會有些許恐懼。 但我漸漸明白,如果要將自己的價值全數賭在那盞燈光上,所付出的代價,可能遠比我想像得還多。甚至是失去自己的靈魂。我知道那不是我嚮往的人生。
——
我現在還是會發表作品,偶爾也會打開後台看數據分析。
但我正在練習: 不要讓讚數決定今天的心情; 不要讓冷淡的數據否定創作的價值; 不要讓這個時代的節奏,帶走我內在的節奏。
如果你也正在練習,那我們就是同伴。
我們都在學習—— 在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怎麼不丟掉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