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血來潮在方格子上面閱讀其他作者的文章,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
先前在平台上看文章,多半是從首頁的「精選內容」進入,或者是某些被掛在單篇文章底下的「你可能也想看」。今天,從曾經留言或互動的格友連出去,意外連到許多之前未曾看過的作者。而檢視在一些留言板時常出現與互動的作者名字,似乎可以感覺到,其實作者群之間有個隱而未顯的社群連結——一個靠著文字與內容建造起來的網絡關係。
於是,原先只點開了幾篇文,讀完文章接著看底下的留言討論,看到了有趣的留言,就連到留言者的頻道,再往下接著讀。就這樣,一個連一個,視窗愈開愈多。原本只打算讀個半小時,後來差不多刷了兩小時,直到準備要出門了才暫停。
讀到好些篇喜歡的內容,有的呢,充滿畫面感,帶你身歷其境;有的呢,不僅有畫面,還是動畫哩,摘要在下面跟大家分享。
熟齡文青的悲情城市:
未曾想,過去存在於課本或書籍裡的內容,活脫脫在知道的人身上發生過,會是什麼樣的感觸。原來,歷史沒有很遠。
文中描述景美軍事看守所接見室的場景,特別是在文章的最後,當原來的看守所,變成了「紀念園區」之後,作者看著前面一群熱鬧的參觀人群,背景襯著導覽員對該處背景的聲音,而他就站在那裡,一個帶著歷史與家族記憶的人,就站在那裡。
(╥﹏╥)(╥﹏╥)(╥﹏╥)(╥﹏╥)
小日光的烏龍事件簿:
ㄟ,簡直跟動畫一樣的情節。
雖然,作者寫的似乎是一件生活「小事」(是說,能遇上這麼一連串的連環不湊巧,其「日常皆如演大戲」的體質似乎不容小覷 XD),但是,當作者寫出了內心的瘋狂OS,對照她實際的應對方式,那個反差啊,讓每個環節皆充滿戲劇張力。
還會讓讀者跟著緊張:「啊,機車臨停在紅線嗎?」「啊!居然沒有趕上嗎?」還想跟著一起罵:「啊啊啊!阿伯走開,關你屁事啊!」還有還有,最後出現的那位堅持不懈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媽媽……,完全可以從文字中感同身受作者的「老天爺啊!」
或許是因為經驗相似:我也不愛那樣的阿伯、也曾經在火車站為了送人接人臨停在馬路邊,還有一個,日夜不停持續24小時開張營業的內心小劇場。
再分享一個,陽台觀察者的陽台:
對於植物完全陌生的我,無法對陽台的小動物與小植物提出任何有深度的心得,頂多是超級膚淺的「圖片也拍得太漂亮了吧!」「那個山蘇的嫩葉QQ的好可愛!」或者「那綠繡眼綠得好鮮活、生得好精緻,化妝技術比我強XD」。
在這幾年的生活中,我唯一好好養過的植物只有虎尾蘭,從一盆變六盆(挺胸)。
總之,讀陽台觀察者,就是學習來著,不管是從來沒見過,或者可能有見過但不知道其芳名與性格的小朋友們。如果不是陽台觀察者,我大概還不知道,原來,陽台可以這麼熱鬧呀!他的陽台,或許時刻都在上演著熱鬧精彩的小短劇吧!
啊還有,黃璧怡的新章節:
作者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察出發,捕捉日常的靈光乍現,分享感受與思考。
我特別喜歡「做一個連自己也喜歡相處的人」這篇,作者從自身的體驗中反思,打開了另外一雙眼睛,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
雖然乍看標題時,我想到的是:透過做一個「自己也喜歡的人」能夠讓自己不至於討人厭,能夠更好地與外在世界相處。
還有 小倖的自我揭露:
透過個人經驗分享,讀者更能貼近真實的患病狀態,也比較理解了真正患有「強迫症」的人,他們所面對處境或日常挑戰是什麼。
「強迫症」在社交平台上頻繁出現,到後來似乎更常被作為一種形容詞使用,如同「社恐」,都是用來表達一種感覺、一種形象,一種在某些場合方便溝通的「自我標籤」。
最後,想分享幾位我在真實世界中認識的朋友寫的文章: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