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P(連續性正壓呼吸器)**是一種常用於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裝置。 這種呼吸器在病人睡眠時透過一個鼻罩或口鼻面罩,持續提供正壓空氣,使原本容易塌陷的上呼吸道保持暢通 。由於呼吸道維持開放,患者夜間呼吸暢順,不易發生呼吸中止。在中度到重度OSA患者中,即使牙套或手術等治療也有幫助,CPAP仍是首選療法 。長期使用CPAP可以減少打鼾和呼吸暫停的次數,讓呼吸型態恢復正常,改善睡眠品質和日間精神。
肥胖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聯
肥胖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肥胖者頸部和軀幹附近脂肪堆積較多,容易使呼吸道變得狹窄 。此外,腹部肥胖增加橫膈膜負擔,也降低維持呼吸道通暢的肌肉張力,使得睡眠時喉部軟組織更容易塌陷 。實際上,台灣約有 70–80萬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其中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與肥胖族群 。肥胖者因呼吸道壓力增大而更容易發生呼吸暫停,例如某肥胖患者因頸圍過粗,睡眠中呼吸道被壓迫而頻繁醒來 。因此,減重往往是改善肥胖型OSA的重要一環;研究顯示體重降低10%就能大幅減少呼吸中止發生率,體重控制是治療肥胖型OSA的首要任務 。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的影響
睡眠呼吸中止症使得病人在睡眠中反覆出現短暫的呼吸中斷,造成間歇性缺氧。呼吸暫停時空氣無法進入肺部,導致血液中的氧氣濃度下降 。缺氧情況反覆發生會引起交感神經過度活躍、末梢血管收縮,造成每次呼吸之間血壓升高 。臨床上常見OS A患者白天疲倦嗜睡、晨起頭痛,且普遍伴隨高血壓和心律不整等問題 。未經治療的OSA長期下來會大幅增加心血管負擔。研究指出OSA患者罹患高血壓、心臟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都顯著高於一般人 。有專家更形容OSA為「沉默的殺手」,因其損害常不被患者察覺,卻會悄悄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猝死風險 。
CPAP治療的好處
持續使用CPAP可以有效逆轉或減輕以上不良影響。戴上CPAP後,OSA患者的呼吸暢通無阻,缺氧事件減少,打鼾與呼吸中斷立即獲得改善 。這讓患者的睡眠更連續、睡眠品質大幅提升,因而白天精神狀況也明顯好轉 。許多研究也證實,CPAP治療對血壓控制有正面效果。例如一項臨床試驗發現,接受規律CPAP治療三個月後,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顯著下降,血管阻力和硬度也獲得改善 。研究者強調,這些血管方面的改善在停止治療後會恢復,因此長期而穩定地使用CPAP非常重要 。持續良好的CPAP依從性甚至可以預防未來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併發症。美國睡眠醫學會指出,在年輕中度至重度OSA患者中,早期診斷並配戴CPAP治療,可能預防日後高血壓的發生,並降低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總之,CPAP不僅舒緩打鼾症狀,更對改善睡眠品質、血壓及整體心血管健康都有明顯助益。
台灣與亞洲的現況與建議
在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人數眾多,但實際被診斷出的比例偏低。有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台灣OSA的診斷盛行率僅約0.49%,遠低於實際估計值 。專家認為,許多具有高風險因子的病患仍未接受篩檢與診斷 。由於華人普遍頸圍較窄、BMI較低,因此在亞洲地區即使體重適中仍可能罹患OSA,建議民眾若有長期打鼾、白天嚴重嗜睡或已知高血壓、肥胖等情形,應儘早安排睡眠檢查並與醫師討論CPAP治療 。總括來說,對於肥胖患者而言,CPAP配合減重與生活習慣改變,可望有效改善睡眠呼吸中止問題,進而控制高血壓、提升血氧,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危險。
**參考資料:**根據台灣睡眠醫學中心與衛生部門資料,OSA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和肥胖者 ;CPAP透過正壓氣流保持呼吸道暢通,是治療OSA的首選 。臨床研究和觀察皆顯示,OSA會造成血氧下降和交感神經興奮,引發血壓波動與心血管負擔 ;而長期配戴CPAP可穩定血壓、提升睡眠品質,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