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之亂
我這系列文章之所以先從工業的角度切入,有好幾個目的。首先是工業應用的情境比較務實,比較沒有模糊的空間;其次是因為其他領域有諸多複雜隱晦的因素,談論起來殊為不易,尤其是人文、法規、政治的問題,我不想亂講。
但即便再困難,我們還是得面對,而且應該謹慎,因此這篇先以「生成式AI之亂」來引出相關的議題,之後再抽空細談。實際上,在生成式AI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受到演算法和社交工程的影響,而生成式AI的到來就像是雪上加霜,據我的觀察,社會之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準備好,各地的法律規範更是莫衷一是。
昨天傍晚在台大附近的餐廳吃飯,聽到隔壁桌興奮地討論同學們如何使用AI協助撰寫作業、論文,言談中也夾雜著無奈和惶恐。與其關切未來的世界會如何,他們比較關心即將到來的就業問題。學校迄今教的哪些知識技能將來還有用?要學習比別人更會使用AI工具嗎?
我認為學校早就應該認真面對AI帶來的衝擊,誠實與學子們溝通和討論。
我在2023年參加台師大舉辦的「AI跨域研究與教育因應研討會」,談「AI對中小學教育的衝擊、反思與因應」,當時我給的演講摘要如下:
「時至今日,AI已是很多人的老師兼助手,將來個人化AI更有可能成為人們在數位世界中的代理人,時刻與其他人以及他們的AI代理人合作或競爭。人們從小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包括有效的使用AI工具解決問題、在AI的陪伴下選擇學習內容和提高學習效果,甚至能夠調教個人化的AI代理人,應該如何融入中小學教育之中? 由於AI快速進化,這是艱鉅的工程,有如射向快速移動中的靶,唯有盡可能貼近距離、掌握趨勢、多方嘗試,才能雖不中亦不遠矣。因此關鍵在於教育主導者能否深入執行面並提早對教材發展、師資培育、評量方法做調整。與其尋求統一的教學(課綱),不如多方嘗試不同作法,有系統地進行實驗,避免在全球性競爭中全軍覆沒,提高找到未來出路的機會。」
當然,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我不想多批評。但大多數的教育系統比較像是一個封閉系統,很多外界的衝擊難以進入到系統之中,即便在大學也是如此。
然而現實社會並非封閉系統,AI已經帶來一波一波的衝擊。除了取代一部分人們的工作之外,生成式AI已經透過社群媒體對於社會文化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如今,媒體上充斥著大量AI生成、貌似專業卻未經嚴格檢核的文章,甚至蔓延到學術界。AI也讓抄襲、竄改、杜撰文章變得更容易、更難抓。坦白說,我並不喜歡在社會還沒好好規範AI的使用之前,讓人們毫無節制地使用能力強大AI工具,但亂象已然造成。
所以我跟學生說,未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時候,最重要的文章是否具備特色,而且要能取信於人才行。我們在工程領域,重點不在於你會不會寫文章,而在於你和你的AI能否提出具創新性、改良性的解決方案,而且要能實際展示驗證才行。以我所見,目前的AI仍然不擅長的專業問題還很多,同學們可以一方面厚植個人的專業能力,一方面存著開放但謹慎的心態與先進的AI協作,嘗試讓自己走上稀有專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