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用的AI技術
出現在科幻電影和小說、漫畫中的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和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一直是我自幼成長過程中最吸引我的高科技。對於那個完全不懂任何資訊科技的小學生,如此的吸引力是難以言說的,說是魔力也不為過,幕後的原因相當值得玩味。
但若是單純以工作效率而言,AGI和人形機器人並非必須。針對特定領域所設計的專家人工智慧,從事特定工作的非人型機器人,通常提供更高的性價比和工作能力。然而,從1950年代的第一波AI風潮到現在,大家對於擬人、超人化的東西特別著迷... 君不見,不少科技大咖、大公司以發展AGI作為願景,普羅大眾也為之所吸引,如果不談AGI的話,感覺上就遜色許多。然而弔詭的是,AGI這個名詞,正如其源頭的AI,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話說這幾年發展迅速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技術,讓AI能夠運用人類多種形態的語言來吸收知識技能。這個技術的出現,讓整個AI界為之瘋狂。人們發現LLM的參數量越大,模型越大,能夠吸收的知識越多,因此這幾年來各大公司斥資訓練LLM,也連帶出現了對算力的渴求。

如圖所示,訓練頂尖的LLM所需的算力越來越龐大,因此只有少數的公司能夠訓練出世界最大的模型。通常這些公司會展示模型所具備的超凡能力,例如分析回答各種疑難問題、生成複雜的影音文字,學術界和業界也有一些用以評估LLM的測試標竿(Benchmarks),但世界最大、標竿測試分數最高的模型,又有什麼了不起呢?(當然有,只是一般人不見得用得到。)
的確,LLM在影音文字生成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GAI),讓許多人驚艷、讚嘆不已,甚至以為在不斷地擴大LLM的參數量之下,AGI在不久的未來即將到來。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光靠擴大模型參數量的作法,是不可能達成真正的AGI的。就實際應用上,當前的生成式AI仍有胡言亂語、幻覺(Hallucination)的問題,也常被學者譏笑為只是很會學人說話的鸚鵡。
回到主題,工業所需要的AI技術,應該是在特定的專業領域上具備高效率而且可靠的,而不是半吊子的萬事通。一般來說,殺雞用牛刀並非不行,但不僅缺乏效率、提高成本,還可能反應遲鈍。好比一位受過良好專科學校訓練的技士,在專業工作上的效率、速度,往往比讀了很多書的學者還強得多,而且不需要花那麼多訓練成本。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懂得如何思考、做研究的話,在解決疑難雜症、面對新狀況、改進工作效率的時候,可能擁有一點優勢。所以對於研發屬性居多的工作,目前業界傾向聘僱受過研究訓練的研發人員,因此也會用上較高階的AI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