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館長」直播前往中國的畫面,引發不少討論。整趟行程幾乎由中天新聞全程陪同,他不斷誇讚中國基礎建設的先進與飯店科技化的設備,例如自動送餐機器人,並反觀批評台灣落後,語氣中盡是貶低。身為一個台灣人,看到這樣的內容,不禁讓人感到既好氣又好笑—跑去敵對國家,配合他們的媒體,批評自己的國家,這到底能帶來什麼建設性的改變?還是只是因為事業經營困難,選擇的下下策?
真正的問題,不在顏色,而在失能的制度
筆者關注政治多年,看盡台灣長年藍綠對立,直到近年民眾黨崛起,看似稍微打破這個僵局。然而,撇除政黨顏色,實話實說: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政黨真正深入民間,解決關鍵問題。
- 少子化持續惡化
- 工時高薪資低,年輕人被壓得喘不過氣
- 房價炒到荒謬程度
- 交通政策錯亂無章
- 教育改革方向混亂
- 缺電、缺工問題年年重演

親中 ≠ 愛和平,和平不是靠單方面退讓換來的
我始終堅持反共的立場。中國的確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建設、科技、規模上都有長足發展。這是事實,不需要否認。但我們不能因為佩服別人的進步,就失去判斷力與現實感。中國是一個用槍口對準台灣的國家,是一個高層用「留島不留人」來威脅台灣的體制。中國強,但它是另一個國家,更是一個不容異議、媒體被控制、法治架空的政權。若還有人幻想「九二共識」能換來和平,那就太天真了。香港的例子已經血淋淋地證明,中共不會遵守承諾。和平不是靠單方面退讓或討好換來的。
批評政府可以,但為何要站在敵國立場?
館長說兩岸人民和平相處就能維持和平。那請問:是中國人民想打台灣?還是中共當局想武力統一?我們的國家出了問題,應該在體制內提出改革方向,而不是跑去敵國、利用他國媒體抨擊自己國家。這樣的做法,不只沒有幫助改革,反而更容易成為中國統戰的工具。當你過去強烈批評中天是「中共發聲台」,現在又公開向蔡衍明道歉,這種立場的反覆讓人無所適從。你若是政府官員,又該如何面對立場與政策的一致性?
民主的可貴,在於可以修正,而不是謾罵
我相信民主最大的價值在於「可修正性」。它容許不同意見被聽見、弱勢有發聲的空間。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網紅,若館長真的關心台灣,應該用他的聲量,去指出具體問題與改進方向,而不是單靠情緒化發言和「三字經」的流量來獲取關注。否則,只會讓人覺得,你只想炒話題、製造對立、賺取流量而已。
結語:不是不能批評,而是要知道自己站在哪裡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政府,批評任何政黨。但我們也必須問自己:「我是站在哪個立場說話?這樣做對這個社會真的有幫助嗎?」批評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出於責任與建設,還是只是為了自我利益。真正熱愛這片土地的人,是會不斷去提醒錯誤、指出方向,而不是在敵國面前唱衰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