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我是個異類,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經常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會想著總有一天,自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對一切不再有任何感覺。當時的我覺得這種想法非常可怕。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經歷了一些人生的波折與體悟,我漸漸明白,其實死亡並不可怕。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活著的時候無法照著自己的心意過日子,被各種社會期待、家庭觀念、世俗價值壓著走,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浪費了人生最珍貴的時間與精力。
在這個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拿來比較:收入、房子、存款、職位,甚至連休閒方式都能被比較。於是我們容易產生自卑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不夠有錢、不夠成功。尤其面對高房價、通膨與不確定的未來,更讓人陷入焦慮,覺得「存不到退休金怎麼辦?」但這樣的焦慮,其實是視野的盲點。
人生短短數十年,即使活到八、九十歲也屬長壽,而法定退休年齡約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真正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其實有限。多數人過度關注那二十年的退休生活,卻忽略了眼前的每一天。為了那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拼命升職、加班、存錢、投資,但同時卻犧牲了健康、關係與心理狀態。
我們是否曾問過自己:若退休時身體早已不堪使用,即便擁有再多財富,還能做些什麼?又或者,我們是否有機會活到那個時候?如果沒能活到享受退休的那天,這些財富究竟是為了誰而累積?而在這段「準備退休」的旅程中,我們的生活是否快樂、有意義?
有些人終其一生追求財富最大化,卻忽略了人生真正的重點—心靈是否健康,內在是否平靜。我們不應該為了迎合社會價值而過度壓抑自己,因為那些被壓抑的情緒,終究會回過頭來吞噬我們。
事實上,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在出生時就已注定:富人依靠資源延續富裕,窮人難以翻轉階層。我們可以感嘆不公,但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若我們現在沒有債務,身心靈健康,過得簡單而滿足,這樣的生活本身,是否已經充滿意義?
許多書籍、課程都在教人「活在當下」,我原本以為自己已經理解,但反思後才發現:我的行為與內心其實並不在當下。我曾說人生是一場無窮賽局,卻也明白生命的有限。直到近期,我才真正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每一個當下的體驗之中。
我們正在經歷的每個瞬間,無論是痛苦、低潮,還是快樂與好運,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遭遇挫折時,不必認為自己命運悲慘,更不需要責怪自己;當好事降臨,也應心懷感恩,而非自傲。
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場獨特的生命旅程。當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感受自己正在做的事,體驗正在發生的情緒,那就已經是「活著」最真實的證明。而這份真實,也正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