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明白,快樂並非強求而來,是源自內心的安定感。
好久不見!雖然只有少少的讀者會路過,還是想打聲招呼,每次打開方格子點開鈴鐺總會期待互動那一欄是有通知的,說起來,還真是感謝有遇見方格子,才能與這麼多故事邂逅。距離上次寫下文章,已是將近一個月前的事,總覺得日子很漫長又短暫,一天可以遇見上百個事件,一週可以累積很多回憶,一個月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如此有趣又未知的世界。
休學半年,我從鬆懈、迷惘到安逸、逃避、焦慮,最後光顧身心科,這一切都並非短短半年造成的問題,而是長久以來的高壓生活造成的,只是這次久違的鬆懈,讓人產生了人無法閒下來的錯覺,又或者說,是社會灌輸要不斷用力生活的結果。最近狀態好一些,也開始有了並非自以為的轉機,才能稍微靜下來描述那些一瞬間的體悟。
原生家庭的禁錮,讓人無法喘息,我想,比起有意識的生活,更痛苦的是那些渾噩又不自知的日子,那是一種心疼與無能為力,當然也有不可避免的怨恨,怨恨那些上一輩延續下來的戰火,怨恨那些明知固執也不願改變的人......諷刺的是,在這些怨恨中,我也看見了與他們相似的自己,所以,是否該重新思考"怨恨"帶來的意義與傷害呢?這是值得深思的。
定期光顧身心科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除了終於有所轉機的欣然,更多的是努力找回正常自己的渴望,開始服藥後的第二週,狀況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沉浸在消極的思想裡無法走出,甚至在極為痛苦的深夜開始寫下遺書,回診時,醫師告訴我,如果真的撐不下去就必須及時到急診報到,我心裡苦笑著想,這麼怕麻煩別人連自殺都不敢的我,怎麼捨得占用社會資源呢?直到服藥的第三週開始,我才漸漸有所好轉,而自殺的動機也減弱不少,不過情緒開始變得麻木,生活如機械般行動,敏感的我有些害怕成為機器人模式,這或許有好消息的成分,說明半顆的藥量已經足夠控制我的病情,甚至有一點超過,前幾天回診後在返回家中的路途上,我開始想念、懷疑,那個曾經如此溫柔、願意釋懷、對生活抱有期待的自己,消失去哪了?腦中一度有想強制找回那個自己的指令出現,不過慶幸的是,我放過自己了,也因此讓曾經的自己漸漸浮現了。
開始看身心科後,我才知道很多事,早在多年前就有跡可循。
踏入身心科治療的路程,並非那麼順利,第一次進入私人傳統身心診所,醫師的問診處處藏著質疑,照本宣科的判斷手法與跨越私人界線的談話,讓敏感的我在事後感到非常不適與失望,具體就不論述,不過這樣的診療方式倒是獲得特定族群表示:醫師的直白豪爽只有懂得人才懂。不過幸好這次糟糕的體驗並沒有熄滅我的勇氣,隔週到另一間診所就醫,初診就長達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而第一間診所僅僅問診十分鐘的時間,就結案、開藥。很幸運地配合低劑量服藥至今屆滿一個月,狀況也逐漸好轉,不過醫師在得知我的背景與家庭故事等等個人資料後,在態度上的轉變有些跨越個人界線,最近一次看診尾端醫師的回覆讓我感到有點不適,不過仍非常感謝醫師的耐心聆聽,總之,稍微分享一下看診經驗,切回正題。
這幾次定時回診下來,我也漸漸挖掘出一些歷史與回憶,雖然記憶力比起過往真的衰退很多,也能藉此明白身體為了保護自己花費多大的力氣。經過問診與醫師的判斷,我才發覺,早在三年前就早有生病的症狀,或者說,原生家庭留下烙印的痕跡。
開始治療後,最讓人痛苦的,不是吃不完和加不完的藥物,而是前面提及原生家庭的狀況,無法切割的血液與終身羈絆的繩索,有多少人都因此深受困擾呢?分不清是愛還是血緣,拼命想釐清,最後卻是兩敗俱傷,但能說不管不顧的人就是不孝嗎?其實那些痛苦到放棄掙扎而丟下所有頭也不回的人,才是對自己最狠心的人啊。
好了,暫時分享到這,也默默花費了四天的時間完成,零碎的紀錄,總是有點完整的樣子,感謝閱讀,下次見。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