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過去的東西,放到現在早就已經不合適。
「不能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的世界。」在網路上讀到的句子,很受用,想分享給你們。
做父母的常常會希望孩子好,所以常常分不清,是「你想要孩子有」,還是「孩子自己想要有」,其實那些無緣無故的堅持,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於自己的遺憾,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充滿未知與期待的,有很多東西也是躍躍欲試的,但如果從一開始夢想就被灰飛煙滅,那對孩子來說,生活、世界就跟普通人看見的一樣狹隘,其實誰都明白,世界遠遠不只如此,是更宏觀且龐大。
很多家長會說,但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你要我就這樣讓孩子活在白日夢裡看不見勞累與痛苦嗎?並不是如此,夢想跟白日夢是兩回事,當你有夢想進而有動力去"知"與"習"更多,然後一步步累積經歷,甚至是達成夢想,與你在白日夢裡幻想一切的成功而沒有任何作為,只希望動動手指就能得到這兩種心態當然截然不同,那最重要的問題是:「家長能提供給孩子什麼?」
答案是,家長現有的東西,在孩子沒有完全負擔生活的能力之前,金錢、交通等物質是作為家長能夠給與的幫助之一,那非物質的有什麼?心理層面上的支持與理解,在邁向不論是未來職業與夢想的路上,從來都是努力且辛苦的,面對孩子產生的無力感與疲憊,家長要做的反應不是「當初就跟你說過這很辛苦了,你看現在後悔了吧?」、「就跟你說你應該要走這個方向,現在該怎麼辦才好?」,而是「沒關係,慢慢來,這些辛苦我都可以理解,我也是這麼過來的,我也會陪你一起度過。」「適當的休息跟調適,如果真的沒辦法應付的來,那也沒關係,人生不是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在過去的經驗中,我整理與認知到的其中一點就是「我們都太害怕失敗,太害怕走錯路。」這不能怪誰,只是現代社會推崇的是"快、狠、準",不論是在職場還是在教育環境,我們永遠都在為了走上對的路、做好對的事而準備,所以我們很常問的話是:「什麼工作比較好啊?」、「這門課好過嗎?這個老師如何啊?」、「這間餐廳推薦嗎?」,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其實我們害怕失敗與麻煩的訊息,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失敗並沒有這麼可怕,只是從經驗中學習與進化,走錯了路沒有關係,做錯選擇更沒有關係,因為我們要的就是「錯」,讓自己在錯中學習,讓自己在錯中體會,很多事都是錯來的,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不適合?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不喜歡?
所以,很多時候,那些我們體會過的現實跟苦痛,其實也是現在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那你說,我們還要阻止孩子辛苦嗎?不了吧,世界上有多少種職業與夢想,不要被眼前的世界蒙蔽與侷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孩子誤入歧途與做出違法的事與讓孩子保持尊重、禮貌的開放心態,其他的,都是孩子個人的選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孩子屬於生命,孩子是個人,你也是,你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孩子的附屬品。
(幾年前打的舊文章,稍加修飾後也想分享給你們,感謝閱讀,也歡迎分享個人想法。)
*標題、摘要、縮圖由系統AI輔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