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伴侶,原本感情不錯,卻越來越常為小事爭吵。
某天晚上,男方忍不住抱怨:「我這週幫你買了兩次晚餐、收了三次垃圾,你呢?到底幫我做了什麼?」 女方也火了:「我幫你洗衣服、陪你加班開會,難道都不算?」
於是,他們的愛情開始像記帳本:你做幾項,我做幾件,誰都不想虧。原本出於關心的付出,變成了一種心裡的算盤。 當互助被當作交易,關係就不再溫暖了。
這,其實是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混淆所引發的常見陷阱。

🧭 社會規範:信任,是一種不計代價的在乎
社會規範的核心是:
「我幫你,因為我在乎你,不是因為你會回報我。」
這種關係存在於朋友間的幫忙、家人的照顧,或同事間一句「你還好嗎?」的關心。
它靠的不是交換條件,而是情感連結。不是因為應該,而是因為願意。
當人真誠地對你付出,不是為了拿回什麼,而是因為你對他有意義。這種互動,不需要明算帳,卻能一點一滴建立深厚的信任。
💰 市場規範:公平對價,但缺乏溫度
市場規範則建立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邏輯上。你付多少,我給多少,講究清楚、對等、公平。
這套規則適用於商業世界,但一旦帶進人際關係,就很容易失溫。
當你開始想:「我做了那麼多,他怎麼都沒回應?」你其實已經不再是出於在乎,而是出於計算。久而久之,信任也會因此一點一滴流失。
⚠️ 把互助當成交易,關係就開始變質
像那對伴侶的狀況,問題不是誰做比較多,而是開始比帳、計較、互控。這種模式會帶來三種破壞性的連鎖效應:
- 開始懷疑對方的動機:「他幫我,是不是想換什麼?」
- 開始斤斤計較:「我都付出這麼多,他居然不回應?」
- 關係壓力變大:付出不再快樂,反而變成壓力源。
這時,幫忙不是溫暖的連結,而像是一筆筆還不完的債。
🔄 練習回到社會規範:用關心,而不是換算,去回應關係
那該怎麼做呢?
試著重新練習不求回報的付出,提醒自己:
- 有些幫忙,是因為你願意,而不是因為對方「應該要」回報。
- 有些關係,是因為信任才互動,而不是互動才建立信任。
- 你做的事,可能他沒看見;他付出的心,也可能你沒感受到。
如果每一筆付出都要對等交換,信任就再也長不起來。
💡 金句提醒:留給自己,也提醒關係中的彼此
- 別用計價的邏輯,衡量無價的在乎。
- 信任,是願意放下算盤的一種勇氣。
- 真正的互助,是心甘情願,不是心不甘情不願。
我們常問:「誰為這段關係付出比較多?」
但真正該問的,其實是: 「我們,還有沒有在同一邊?」
別讓愛與信任,輸給了一本無形的記分本。
打造真正的信任關係,就從這句話開始:
別把互助當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