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不是迷路了,而是不小心走上了一條「太順」的路。
因為不難、因為熟悉、因為別人也走過,於是我們不問理由、不設終點,讓自己默默走著一條看起來安全卻無法讓自己發光的路。
🎯 好走,不等於對的方向
很多人選擇人生道路的方式很像用導航搜尋:「請幫我找一條最省力、最順暢、車最少的路」,但我們忘了問一個更關鍵的問題——「那條路,會不會帶我到我想去的地方?」我們太習慣根據「這條路比較不痛苦」來選擇,而不是根據「這個地方是我真正想去的」來出發。

🧭 一個人生的隱性誤區:從方法找目標
你是否曾經這樣做過?
- 看見某個領域比較穩定,就決定投入,卻忽略自己毫無熱情。
- 看見某種職位升遷快,就努力爭取,卻在夜深人靜時懷疑意義。
- 覺得某條路「很多人都在走」,就默默跟著走,卻走著走著不見自己。
這些選擇看似合理,實際上卻讓我們掉進了「先看怎麼走,再想去哪裡」的陷阱。
但方向應該是起點,而不是附加條件。
🔄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
- 我想去哪裡?
- 我可以怎麼去?
- 我需要多少動力?要克服哪些坡度?
你不必現在就知道完整的地圖,但你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否則再努力也只是原地繞圈。
🚧 為什麼我們總選擇「好走的路」?
- 大腦偏好穩定感:熟悉的路讓我們覺得有控制感,能預測、能規劃,少焦慮。
- 社會期待的路:身邊的人也在走,看起來「比較正常」「比較有未來」。
- 害怕錯路的代價:我們誤以為錯一次就浪費時間,但其實走錯比不走還好。
但你知道嗎?一條「好走但錯的路」,真正消耗的,是你想改變的勇氣。
一旦習慣了「走得下去就好」,你會漸漸遺忘「走去哪裡才重要」。
🗺️ 真正的目標,不只是終點,還包括地標
- 終點:是你內心渴望的目的,例如「我想做出有影響力的專案」、「我想讓我的工作有意義」。
- 地標:是過程中的成就感,例如「這週我終於主導了一次會議」、「我提出了一個新點子被採納」。
沒有終點,你容易迷失;沒有地標,你會懷疑自己沒在進步。
✨ 問問你自己這三句話:
- 我現在走的路,是因為簡單還是因為值得?
- 如果這條路變得困難,我還會繼續嗎?
- 我真正想抵達的地方,是現在這條路會到的地方嗎?
🎬 結語:別讓「比較簡單」決定你的人生
每一條通往真實自己的路,初期幾乎都不好走。它可能帶來質疑、磨合、不確定,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值得你全心投入。
請記住:
「簡單」只是條件,
「值得」才是理由。與其找條舒服的路,不如先決定你想去哪裡。
然後,為了那個地方,讓自己變得強壯、靈活、有韌性。 走彎路沒關係,只要它通往你真正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