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失業快三個月了。
每天的生活像按表操課:醒來、打開電腦、修改履歷、投出一封又一封信、等通知、查職缺、再投一次。
吃飯時在滑人力銀行,睡前還在想今天是不是少做了什麼。越努力,就越焦慮。
他知道自己「應該」堅持,「應該」調整步伐,「應該」振作起來。
但現實是—他常常在晚上三點,還瞪著天花板睡不著。那種沒被需要的感覺,比失敗更讓人沮喪。
那天,他又收到一封制式的「感謝您應徵,本次未錄取」的通知信。
他關掉網頁,坐在書桌前發呆。
手機忽然震了一下,是很久不聯絡的朋友傳來訊息:
「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不用急,會有適合你的工作。」
沒有加油、沒有建議,沒有列清單叫他去改進。
就只是一句話,沒有逗號也沒有太多語氣。
但他看完後,眼睛有點熱。
那晚,他第一次沒設鬧鐘,也沒有翻來覆去想著履歷格式怎麼改。
他只是靜靜地,把手機放在床邊,然後慢慢睡著了。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需要更多「方向」或「建議」。
我們只是需要一個人告訴我們:你現在這樣也沒關係,你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努力,你可以停一下,休息一下。
而那種被理解的感覺,像是一口終於能呼出的氣,鬆開了身體裡繃緊的那根弦。
後來他跟那位朋友說謝謝,對方回:「沒什麼啦,只是剛好想起你。」
這樣的「剛好」,對他來說,剛剛好。
剛好讓他沒有撐不下去。
剛好是他在想放棄之前,最需要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