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湖邊聚落的居民會製作一種黑色、黏稠又防水的物質──白樺樹皮焦油(birch bark tar)。
考古學家在這些焦油塊上找到牙印,還從中找到了古人類的 DNA 與口腔菌,意味著史上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也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款「口香糖」。
製作焦油需要讓木材在缺氧環境下悶燒。古人如何創造出缺氧環境呢?
現代考古學家的實驗發現,只要用泥土、石塊或濕草去覆蓋火堆,就可以創造出缺氧環境。
所以,可能是當火燒得太旺了的時候、又或許是一日將盡,他們想讓火慢慢燒到明天早上,不會消耗太多(珍貴的)燃料,又可以不讓野獸靠近。
於是他們便用泥土、石塊或濕草去覆蓋,想讓火變小或慢慢燃燒。沒想到,這天的火堆裡有白樺樹皮。
結果,當第二天挖開灰燼找火種時,發現底下出現了黑亮、發黏的東西:白樺焦油。
他們發現這層黑黏物(其實就是初級焦油)可以拿來當作「天然膠」使用;試著把這東西抹在石片與木柄之間,發現它能牢牢黏住,不易脫落;甚至能防水、防裂。也就是說,這種黑黑黏黏的東西,居然可以當黏膠用!
久而久之,人們就學會利用這種「半熄不熄的火」,來生產這種奇妙的黏膠。
於是,一場原本只是「控制火勢」的行動,意外開啟了人類最早的化學技術之一。
這可能是早期人類技術中最典型的「意外發明」之一。
從「修鍋膠」到「口香糖」
白樺焦油可能是人類最早學會以人工製作的物質之一。只要把白樺樹皮放進缺氧環境加熱,就會得到這種黑色焦油。
它具有強力黏著性與防水性,非常適合黏合石器、封縫陶器。不過,焦油在冷卻後會變硬又脆,難以使用。
於是有人想到──先用手捏一捏讓它軟化;但有時候覺得焦油乾乾的,要怎麼加水呢?或許⋯咬一咬?
這是一個聰明的手工技術:嘴巴比手更容易控制溫度與濕度,咀嚼能讓焦油在不變質的情況下恢復可塑性。
當人們一邊修鍋、一邊嚼焦油以調整濕度與柔軟度時,也許有人意外發現那股焦木香氣挺迷人、嘴裡的滑黏觸感也不壞──
於是,修鍋膠成了口香糖的原型。

圖片作者:ChatGPT
白樺焦油含有多種化合物,例如 betulin 與酚類物質,具有抗菌與止痛效果。
這些成分讓焦油咀嚼起來微苦中帶甜、氣味清涼,甚至可能緩解牙痛或口腔炎。
久而久之,「軟化焦油」的動作成了一種感官行為,不再只為工作,而成了日常習慣。
聽起來很奇幻?
最近White 等人(2025)分析了九個阿爾卑斯山遺址的三十件焦油樣本。12件為咀嚼過的焦油塊;10件為用於石器黏著的焦油;8件為修補陶器或木器的焦油。
其實很早的時候,考古學家們就注意到,有些焦油塊上有齒痕。這讓他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要咬這種黑黏黏、焦苦味的東西?
早期假說包括:
- 為了軟化焦油以便黏東西;
- 作為「咀嚼樹脂」清潔牙齒或口氣;
- 當作藥用(焦油具抗菌與止痛性);
- 純粹無聊或習慣性動作。
但這些都只是推測,缺乏直接證據。
直到近年古 DNA 技術成熟,研究者才想到:
「我們能不能直接看看這些焦油裡,有沒有人、食物或菌的 DNA?」
再加上,2019 年丹麥團隊(Jense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曾從一塊「古口香糖」中成功定序出完整人類基因體。
這讓研究團隊決心要來研究這些焦油樣本!
他們發現,「咀嚼樣本」裡含有大量口腔菌與人類 DNA;「黏著樣本」則偶爾檢出手部接觸的痕跡與少量口腔菌及人類 DNA。
這說明咀嚼與使用之間並非截然分開,可能有人先咬軟、再拿去黏;也可能有人嚼了覺得好玩、就多嚼幾口。
有趣的是,考古學家發現,從咀嚼焦油中可以辨識出5名男性、3名女性;而石器用焦油的DNA皆來自於男性;至於用於修補陶器的焦油則多為女性。
這或許暗示了某種程度的性別分工(男性製作武器、女性修補器物),但樣本數仍不足以下定論。
研究團隊進行了宏基因體分析,結果顯示,被嚼過的焦油中,有高比例(約 40–60%)的 DNA 來自人類口腔微生物群;其組成與現代人類口腔菌群非常接近,包括與牙菌斑、口腔黏膜常見的菌屬。
這些「咀嚼型」樣本在主座標分析(PCoA)圖上,聚集在現代口腔樣本區域。
至於用於黏合或修補的焦油則只含約 10% 左右的口腔菌 DNA,但有多達 20% 來自皮膚微生物群。
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代表焦油在製作或使用時被人手觸碰過。
他們也注意到口腔菌與皮膚菌之間有部分重疊,但整體差異仍足以清楚區分出「嚼過」與「沒嚼過」兩類樣本。
這些焦油樣本中的微生物 DNA 不僅確認了「咀嚼」行為,也顯示這些材料能夠保存古代人的口腔生態系統資訊,甚至比牙結石樣本保存得更好!牙結石樣本常因礦化與時間導致部分菌群偏移,而焦油因為快速封存、隔絕氧氣,反而保留了更真實的「當時口腔生態」。
研究團隊指出,這些咀嚼焦油的微生物組成「比古代牙結石更接近現代口腔菌群」,因此未來有潛力成為研究古代人健康、飲食與免疫演化的新材料 。
也可以說,在我們還不會寫字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在嚼「口香糖」了。在那個沒有糖與口香糖工廠的年代,這是一場最原始的味覺實驗──偶然、實用、又帶點人性的小確幸。
從科技到文化的轉變
白樺焦油的故事,不只是工藝史的註腳。
它說明了人類如何在「實用」與「感官」之間遊走:我們總在做別的事的時候,意外發現新的快樂。
從咀嚼焦油、嚐茶葉、吸煙草到喝咖啡,每一段歷史都始於技術與材料的嘗試,最後卻走向嗅覺與味覺的享樂文化。
焦油的焦香味,或許正是人類與化學之間的第一場浪漫邂逅。
參考文獻:
White, A. E., Koch, T. J., Jensen, T. Z. T., Niemann, J., Pedersen, M. W., Søtofte, M. B., … Schroeder, H. (2025). Ancient DNA and biomarkers from artefacts: Insights into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Neolithic Europ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92(20250092).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