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由人的處境去看「人」
我們目前已知人有靈性、理性、情緒、生理四個層面,且充滿各種需求。
但,是什麼造成需求產生?弗洛姆認為是人的處境:「人秉持著理性;他是(1)自知其為生命的生命;(2)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他的人類同胞,察覺到他的過去,並且察覺到他未來的種種可能性。(3)他察覺到自己是與他人分離的個體,(4)察覺到自己的生命之短暫;(5)他未得自己的同意而生,又要違反自己的意願而死;(6)他將死於他所愛的人之先,或他所愛的人將死於他之先;(7)他察覺到他的孤獨與隔離,(8)他在大自然及社會種種力量面前的無助——所有這一切都使他覺得他那隔離的及被劃開的生存狀態是一個無法忍受的監牢。如果他不能夠使自己從這個監牢裡掙脫出來,到達外界,用某些方式與他人及外在世界結合,則他就會陷於精神錯亂。」[61]
所以,他認為「人最深沉的需要是脫出他的隔離狀態,是離開他的孤獨之牢獄」[62],因為「人之察覺到他的隔離,而又未以愛來重新結合——這乃是羞怯的根源。它同時又是罪惡感與焦慮不安的根源。」[63]
也就是說,弗洛姆認為,為了消除羞怯、罪惡感及焦慮不安,便促成了以愛去結合的動機。
依心理學來說,人有四個層面,弗洛姆說自己是以理性所察覺的人類處境,那「以愛去結合」便是弗洛姆的理性層面所判斷出的目標和目的了。
這即表示,弗洛姆認為,這是人之理性所處的處境所導致的需求之動機。
那人的靈性、情緒、生理又各是處於什麼環境中呢?又各會產生什麼需求呢?
[注釋]=================
[61]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22
[62]同上註,p24
[63]同上註,p23-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