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貴經驗
2024年以來,中東局勢再度升溫,伊朗與以色列的衝突邁向公開化。特別是在伊朗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與飛彈襲擊以色列本土後,以色列迅速進行報復性「精準打擊」,直接打擊伊朗境內的軍事設施,將過去在敘利亞、黎巴嫩進行的代理人戰爭推向雙方首次的國對國武裝衝突邊緣。這場對峙不只撼動中東,也提供台灣面對潛在區域衝突的寶貴借鑑。從戰略自主、防衛模式到社會韌性,伊以之爭對台灣有深刻的啟示。

戰略自主:不依賴他人,才能保自身安全
以色列雖與美國有深厚的盟邦關係,亦大量依賴美方的軍事支援與預警系統,但在遭遇伊朗全面襲擊時,其軍事決策展現了高度自主性。以色列迅速啟動國防鐵穹系統,並且在不公開知會美國的情況下,對伊朗本土展開反擊。這種戰略自主性,不僅展現了其強大的情報能力與應變速度,也顯示即便有強國盟友,面對突發衝突時,唯有自己能及時應對。
對台灣而言,這是警鐘也是提醒。台灣雖與美國、日本等有非正式安全合作,但在真正遭遇突發軍事衝突時,未必能指望盟友即時介入或捲入。外交上的支持與實際軍事干預是兩回事。若沒有自我主導的預警、應變與反制能力,即便盟友再多,也難保島內安全。因此,台灣必須強化「戰略自主」的決策體系,避免國防完全綁架於他人善意之上。非對稱防衛:小國存活的必要戰略
伊朗雖擁有龐大國土與軍力,但在面對以色列空軍的精準打擊時,卻無力全面攔截或反制。反觀以色列長年發展的「非對稱防衛」機制,包括鐵穹防禦系統、空中預警、網路作戰能力,以及快速部署的特種部隊,使其在敵軍攻擊中保住關鍵設施與士氣。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多次利用網路癱瘓敵國軍事指揮系統,削弱敵人反擊效能。
這種模式對台灣格外重要。面對軍力數倍於己的中國,台灣不可能與對方進行正面軍力對抗。台灣的選擇是:「非對稱作戰」策略。包括:
- 發展大量小型高機動飛彈與無人機;
- 精進電子戰、網路戰能力;
- 加強反登陸、反空降與城鎮防禦;
- 發展具備分散式打擊能力的後備戰力。
這類部署能延緩敵軍行動,增加其戰爭成本,達成「拒止戰略」效果。伊以衝突證明了,在區域不對稱衝突中,科技整合與快速反應,才是真正能保命的本事。
全民動員與社會韌性:從恐慌到常態化
以色列社會長期處於戰爭威脅下,卻能維持相對穩定的民生與經濟活動。原因不在於戰爭不危險,而在於全民早已習慣並建立了「韌性社會」架構。例如:
- 居民熟悉防空避難流程;
- 學校與企業有明確應變規範;
- 政府與媒體合作,避免假訊息擴散;
- 輿論普遍支持國防決策,強化凝聚力。
相較之下,台灣社會對戰爭的心理準備明顯不足。每次區域緊張升高,不論是共機擾台、演習封鎖或是台海軍演,社會輿論往往陷入恐慌、分裂與謠言四起的狀態。這對國防而言是一大破口。若社會對戰爭毫無預期、缺乏訓練與信任,那麼再強的武器也無法防禦「內部崩潰」。
因此,台灣亟需推動:
- 全民防衛教育制度化;
- 地方政府與社區建立備戰演練計畫;
- 媒體建立戰時訊息處理規範;
- 鞏固民主體制中的共識能力,減少內部分裂。
正如以色列面對伊朗攻擊時,社會迅速恢復正常運作,台灣也需要發展「社會抗震系統」,把戰爭風險納入制度管理,而非任憑群眾焦慮擴散。
資訊戰與認知作戰:現代戰爭的新戰場
伊朗與以色列之間除了實體軍火交鋒,另一個隱形戰場就是「資訊戰」與「認知作戰」。雙方皆善於透過社群媒體、國際媒體與假訊息影響對方民心。例如伊朗利用代理人媒體誇大打擊成果,以色列則在攻擊後迅速釋出空拍影像與攻擊成效,影響國際與本國輿論。
對台灣而言,資訊戰早已是實時存在的威脅。中國近年透過假帳號、網紅、新聞平台、甚至AI生成內容,對台灣進行大量訊息滲透與心理操作。台灣民眾若無辨識力與媒體素養,極易成為被操弄的對象。
因此,提升全民的「媒體素養」、政府建立戰時資訊澄清與主動發布機制、建立可信賴的緊急廣播系統等,都是當務之急。
準備,永遠比後悔有力
伊朗與以色列的衝突提醒我們,地緣政治並不總是冷靜與理性地運作,往往是一瞬間升高成全面對抗。台灣不能幻想風險不會來臨,而應將「安全風險常態化思維」納入生活規劃與國策設計。從戰略自主、非對稱防衛、資訊戰應對到全民防衛思維的建構,台灣若能在平時做好準備,就有機會在風暴來臨時不慌、不亂、不退。
唯有堅定備戰,才能真正避戰。這或許是以色列給台灣最直接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