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粽與粿粽
當日歷被翻到五月的那刻起,肉粽季節也正式宣告開始。
「你要不要吃肉粽?」這個問句會伴隨著粽香不斷出現,就算端午節已經過去,還是會時常被提起,一直到下個節日來臨。
但即使日子過得飛快,到了要整理冰箱放入年菜的時候。也還有可能在冰箱的角落發現幾顆孤單三角體躺著,靠著彼此,褐色粽葉上面結滿白霜,不確定他們隸屬於何年的端午節,但不想浪費食物的家人,還是想讓他們出現在餐桌上,於是又能再次聽到那個問句:
「你要不要吃粽子?」
台灣一直以來都有肉粽派別的宗教戰爭,除了常見的南北粽之爭,還有客家粽、潮州粽、鹼粽等等的派系存在著,肉粽的選擇可說是琳瑯滿目。
我家的肉粽一直是堅定不移的南部粽,在要綁粽的那天,家人會先將要用的豬肉、香菇、蝦米等等用醬油先滷製,那鍋滷肉直接盛出來配飯都很好吃,接著將已經泡了整夜的糯米撈起瀝乾,旁邊則是剛剛大家手忙腳亂一起剝好的鹹蛋黃,偶爾也會被換成滷蛋。
然後在客廳挪出空間,架上竹竿,掛起一束束棉繩,依序擺上準備好的所有東西,包粽流水線就此完成了。
大家坐在小板凳上,先拿起粽葉,摺出一個圓錐體,用虎口固定住,再將生米與鹹蛋黃、豬肉、香菇、栗子等佐料一起放入粽葉形成的空間中,然後將粽葉折起,成為一個三角形,最後用棉繩緊緊綑綁,這個步驟最容易失敗,屬於高難度技巧。
外面那鍋熱水漸漸沸騰,將周圍蒸騰出些許熱浪,一串串的肉粽依序被放入熱水中,沉入慢慢被煮熟,空氣中瀰漫著粽香,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就能起鍋,肉粽們再次被掛上竹竿,讓他們冷卻與滴水。
這時家人煮來搭配的蘿蔔排骨湯也剛好可以上桌,我們會拿起剪刀,從大人指定好的那串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將它從棉繩上剪下,肉粽還有些燙手,熱騰騰的勾引著食慾。
用指尖小心翼翼地解開繩結,將肉粽從粽葉裡脫出,一顆潔白的三角體靜靜躺在盤子中,我習慣先淋上一點醬油膏,然後用筷子將其一分為二,露出裡面的配料,有時會像是在開驚喜包一樣,出現各種不一樣的配料,我最喜歡的組合是香菇、豬肉還有滷蛋,只要開到三者兼具的那顆,就會感覺像是中大獎了。
有時也會不使用盤子,直接就著粽葉吃下粽子,這種吃法能讓粽子變得更美味,但吃相太過豪邁,偶爾會被長輩碎念,我還是樂此不疲的抓到機會就開吃,在美食面前,放棄一點氣質也無所謂吧。
不過粽子能被稱為美食的時間,大概就只有這一兩天了吧。經過三餐粽子的洗禮後,光是聞到粽香味就會有點反感。
果然,美食還是要適量攝取。
一顆粽子,可能只在餐桌上出現幾天,卻能在記憶裡或冰箱中留下好幾年。
- 你家是南部粽派還是北部粽派?還是有自己的祕密版本?
- 粽子裡最讓你期待的配料是什麼?有沒有「開到大獎」的經驗?
- 有沒有曾經在冰箱裡發現過「忘記存在」的節日食物?
不管什麼派別都好,拆開粽葉,我們慢慢吃也慢慢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