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導演,就是用 AI 蓋出完整的內容房子
如果說做演員專注在細節,做導演則是專注在「整體」。做導演,意味著:你要思考作品整體的 風格、核心理念、傳達順序。你要懂得串接多種 AI 工具,讓圖片、文字、音樂與影片協同完成一個完整作品。你要將零散的靈感,變成能夠被觀眾看懂且感動的作品。

為什麼需要做導演?
因為 AI 可以快速生成碎片,但碎片無法構成故事。真正吸引觀眾與讀者停下腳步的,是故事的完整性與連貫性。
實際練習:如何用 AI 做導演
建立一部影片的框架:是愛情、是校園、戰爭等等,假設是校園(如流星花園),那就要設定學校、班級、學生、老師、社團。長度:120分鐘,或是20萬字。主軸:男女主角。事件:大綱、章節、標題。亮點:梗,如何吸引讀者或觀眾,大,中,小如何安排。使用 ChatGPT / Claude 生成大綱與章節安排。利用 AI 生成標題、SEO 關鍵字。建立專案 Trello / Notion 板,紀錄各項內容進度與需求。這樣一部影片或小說就有了基本的框架與骨肉。可以吸引你的受眾。
再來視覺搭配,使用 Midjourney / Sora 為每段故事生成對應圖片。確保圖片色調、光線風格統一,例如全部使用柔和粉色系或霧面冷色調。將生成圖片匯入 Canva,製作統一封面、橫幅或社群圖。這樣大致你就有腳本。
最後將音樂與影片組合,若是 YouTube 或短影音創作,用 Suno / LMMS 生成背景音樂。用 Runway / Pika 生成或編輯影片片段。以 ChatGPT 撰寫旁白稿。使用 ElevenLabs / Play.ht 生成旁白。就是一部影片,或是小說。
做好這些你需要,完整內容規劃,安排發布順序(如一週一篇、一週兩部短影音)。同步發佈至 IG、YouTube Shorts、Facebook 與方格子。建立風格手冊(用於文字語氣、視覺顏色、音樂情緒)。
導演會比演員更需要系統化與耐心
你會花更多時間規劃與統整,但完成後將能製作出具一致調性的完整作品,甚至累積一系列內容,打造專屬你的「宇宙」。其實就是打造你自己的一方天地。
做導演,是讓 AI 為你打造完整作品
當別人用 AI 快速生成零散內容時,你能用同樣的工具,蓋出一座完整的房子。這就是做導演的價值與力量。說穿了,你要做的是【整合】,對每一環節都瞭如執掌,再把這些揉成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端給觀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