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 AI 非常流行,幾乎每天都有人在討論如何使用 AI,有人用它寫文章、寫小說,有人用它生成圖像、產生音樂、剪接影片,甚至做出完整的 YouTube 短影音或電影預告片,這些討論如火如荼,每天都在社群上滾動,形成一股無法逆轉的浪潮。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越多人分享概念,就越能讓 AI 為人類真正所用,而不只是成為口號。許多專家都說:「AI 是你的工具。」這句話當然沒錯,但很少有人真正告訴你:如何使用這個工具,才能讓它真正為你所用?

AI工具真正的核心:提示詞就是你的魔咒
現在市面上有各種工具書與教學課程,教你如何應用 ChatGPT、Midjourney、Sora、Runway、Sunno 等工具。但真正決定結果品質的,往往不是軟體本身,而是你如何與 AI 對話。聊天機器人就是設計來聊天,圖形生成工具是為了產生圖像,音樂 AI 則是讓你用文字生成旋律,而影片生成 AI 能依提示產生短片。但這些都依賴一件事:你的提示詞。
我將提示詞稱為「魔咒」,因為它就像是無邊界的咒語,能打開 AI 潛藏的能力。如果你學會如何描述一幅畫面、一種氛圍、一種分鏡,甚至是文字的情緒曲線,你就能讓 AI 成為真正的輔助夥伴。
用 AI 的不同層次:做演員、做導演、做製片公司
在觀察大家如何使用 AI 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使用 AI 時,是在扮演演員、導演,還是製片公司?
1. 做演員:專注於細節與人味
演員在意的是一場戲裡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手勢,因為觀眾記住的常常是演員的神情與語氣。
對於使用 AI 的人來說,做演員意味著:
- 注重每一句文字的用詞與韻律。
- 在圖片生成時,不斷微調構圖與色調直到符合自己的審美。
- 在音樂生成時反覆嘗試,找出最能打動人心的旋律。
這樣的使用者將 AI 視為筆、畫筆或是樂器,專注在每一次創作的細節,目標是讓成果有「人味」與溫度。許多人會讓 AI 先生成草稿,然後自己逐字修潤、增添細節,使文章更像自己寫的;或是拿 AI 生成的圖片做後製,加入個人風格。這些都是做「演員」的典型方式。
2. 做導演:掌控整體品質與完整敘事
導演除了關心演員的表現,更關心整部作品是否完整,是否傳達出他要表達的概念與情感。
使用 AI 做導演,就是不僅使用 AI 生產內容,更懂得串接各種工具以完成完整的故事或產品:
- 用 ChatGPT 產生大綱,再使用 GPT 擴充為完整文章或小說。
- 用 Midjourney 或 Sora 生成插圖,作為故事的視覺延伸。
- 用 Suno 產生配樂,Runway 或 Pika 做影片剪輯,形成完整的短片。
- 統籌進度、統合風格與調性,使每個環節符合品牌或個人敘事風格。
做導演意味著你不只是關心一張圖、一篇文章好不好看,而是關心整個專案如何表現,能否觸動人心,以及是否能夠被完整傳達。
3. 做製片公司:打造穩定產能與商業運作
再更高層次的使用者,則像是製片公司。
製片公司並非只關心一部電影是否賣座,而是關注如何「持續製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並確保整個產業鏈穩定運作。
對於 AI 使用者而言,做製片公司意味著:
- 建立「AI 生產流程」,持續穩定產出高品質內容。
- 批量生成短影音、插圖、短文,建立穩定更新的頻率。
- 觀察市場需求,持續調整生成風格與內容方向。
- 整合 AI 生成、人工編輯、社群經營、商業變現的完整流程。
在這個層次,你開始考慮如何用 AI 工具支撐一個品牌或事業,而不是只創作單篇文章或圖片。你會思考如何保持每週上傳幾部影片、每天產出多少文字稿,以及如何讓流量穩定進入變現管道。
為什麼要思考你的角色定位?
當 AI 工具無處不在時,關鍵不再是「會不會用 AI」,而是「如何用 AI」。
如果你只想用 AI 快速生成圖片或文章,拿來分享或娛樂自己,那麼「做演員」即可。但如果你希望打造個人品牌或有系統地經營內容平台,你需要學會「做導演」。若你打算讓 AI 成為你商業獲利的管道,甚至支撐自由工作或創業,那麼「做製片公司」的思維就是你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並非高低之分,而是不同的使用層次與目標:
- 做演員,你會更在乎細節與藝術性。
- 做導演,你會學會內容整合與傳達。
- 做製片公司,你會打造穩定系統與規模化產出。
下一步要如何做?
AI 工具像是一把無邊際的鑰匙,能打開許多你過去無法觸及的門,但你要如何使用它,會決定你的方向與成就。
有人說:「我不想用 AI。」這沒有錯,手寫仍是非常珍貴的方式;也有人說:「我先用 AI 生出稿子,再慢慢修改加入人味。」這也是很好的做法。但如果你願意再向前一步,思考你要在這場 AI 革命中扮演什麼角色,或許你會找到屬於你的答案與下一步的行動路徑。
而關於「要怎麼做」與「如何開始打造你的 AI 生產線」,我們留在下一篇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