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發展往往以反向為其動力,
短板所在正因其為運用的關鍵。
================================
反者,道之動也;
反向事物,
往往是道理改變事物的動能;
弱者,道之用也。
脆弱之處,
往往是道理產生作用的位置。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底下的物體是由有名之物所構築,
而有名之物則從無名之道生成而來。
================================
反:反面、反向。
動:動作,即改變原狀。
用:發揮作用、功用。
要先向下蹬地,才能做出跳躍的動作;先將球拋向牆壁,才有後續反彈使球遠離牆壁的情形;上述兩例說明了「反者道之動」的簡易概念。
對於政治與社會上的意涵,要讓某種趨勢逆轉並不需要強行拉回,若是繼續發展到了頂點,便如同鐘擺一般必然招致反向逆轉,這便是鬼谷子所謂的「物極必反」。人的身體亦然,隨著成長身體逐漸成熟壯大,到了頂峰便是走向衰退老化的開始;又如健身滋補之事有益於身體健康與機能運作,但若過於激進反倒會傷成身體傷害。是以保養之道在於整體均衡,對於多、大、強、全保持警惕而非滿足,如此方能維持長久不衰。
何謂「弱者」有兩種看法,其一是便是「脆弱」,又稱為「短板」所在。也就是說問題往往是從脆弱之處發生,或稱短板決定了整體強度,因此認為道理從脆弱之處發揮作用。正因如此為了避免發生問題、免於疾患,便要從檢查何處脆弱著手再進行修補強化。弱者的另一種看法是「使用」或「產生作用」,意即發生了過度使用、過度產生作用的情況所以導致衰弱,故弱者往往是最被使用的關鍵之處,因此對於弱者節制使用才是保養之道。「脆弱」與「使用(產生作用)」兩種看法並不衝突,道理能作用在脆弱之處亦代表了該處有所作用,補強也好、節制也罷都能對衰弱有所改善。
古人認為天地初始為無名之道的狀態,藉由道的作用生成了有名之物,再以有名之物為基礎誕生了天下萬物。本章認為天下之物起源於道之動用,原因在於「有」乃「無」之反者,故能得道之動,加之「無」之弱正好為道所作用之處,所以能夠「有生於無」。
由此觀之,有名之物即基礎成份元素,進而組成萬物形體構造、孕育繁衍後代,故曰「萬物之母」。這意謂世間萬物不會無中生有,必然可以向上追溯其物質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