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閱讀《創客精神》的心得與反思。為了保持閱讀樂趣,我只選擇了感興趣的部分閱讀與記錄。
以及因為我文筆不佳加上思考跳躍,我使用了AI輔助,像是打一大段我的想法,讓他幫我整理。
書籍資訊在最後。
正文
組織能力
分享願景
「你必須在狹窄的限度內,給每個人充分的自主權。」在你說服大家為大方向努力後,你必須嚴格界定他們在實現願景的過程中擔任的角色,然後放他們自由去做份內的事。
你希望他們各自貢獻創意,而不只是聽你號令。
不論在這艘創意之船上,你是掌舵的船長,或是被分配掌管船尾樓甲板的最低階水手,事實依然不改,我們誰也不是一座孤島,我們各自是群體的一部份。
這部分我特別有感,就像網路上有句話說的:「不會帶團隊,你就只能做到死。」
我在一次擔任組長的經驗中,對這句話感受特別深刻。
當時我們總共七個人,我把大家分成三個小組,分別負責內容一、內容二,以及外觀與音效。這種劃分在初期看來很合理,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與責任,算是一種類似人資管理中「功能性結構」的分工方式。
但回頭看,我其實分配得不夠平衡——內容二只有兩個人,卻做出非常完整、精彩的成果。我很感謝他們,也很對不起他們。如果可以重來,我會願意多分一點人手去支援他們。
相對的,外觀與音效的小組雖然負責的任務也很重要,但實際的工作量明顯比較輕。我當時因為怕教他們操作平台太花時間,就把圖片擺放與按鈕設計這些程式相關的事都攬下來做了。事後想想,那時其實是我不敢放手、也沒好好建立協作的環境。
另外,我在期末報告的表現也不算理想,很多細節沒能完整說清楚。那種「自己做很多,卻又做得不夠好」的挫敗感,讓我對這次經驗一直很有反思。
不我也很幸運能與一位非常可靠的學姊一起負責內容一。很多我不會處理的地方都是她幫我撐住的,真的非常感謝她。她讓我體會到,領導不是全能,而是懂得信任、懂得協作。
不過說到底,我知道那時候的我,已經在當下做出了可以做的最佳選擇。我根據人力、時間與任務難度,盡可能分配了資源,也親自補上我認為會拖慢進度的部分,雖然現在看來還有改進空間。
退後一步是為了大步向前
演化不盡然是逐步遞進。沒錯,有一陣子會緩步前進,但接著發生了某件大事、某個開創新時代的變化,我們肉眼可見的演化大躍進往往在這個時候才會發生。
用模型溝通想法
要想製作任何東西,對於作品中的各個零件該如何拼組在一起,必須有具體的理解。
想一想,什麼材料最適合你實驗、模擬、打樣,就算失誤犯錯,也不至於害你損失時間、金錢或創作動力。
這個過程愈混亂愈好,也允許浮濫,反正可以再琢磨修改。
從便宜貨入門
工具的選擇不如你想像中來的重要,但又比你想像中重要。之所以不重要,是因為工具的選用非常主觀,意思是做事方法不只一種。但另一方面又很重要,因為做任何工作的最佳工具,必須是你用起來最舒服的工具能隨心所欲發揮你需要的功能,動作方式你能完全理解掌握。
「切記,每件工具都可以是榔頭。」每件工具都能用在並非原本用途的地方,包括敲打等最基本的用途。認清你的技術能力目前演進到哪個階段,平常習慣如何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術,再照此來選購。
書籍資訊
創客精神: 流言終結者主持人從自造提煉的工作哲學
Every Tool's a Hamme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作者:亞當.薩維奇
譯者:韓絜光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11/27
此書主要是回憶錄形式,以作者的幾個工作習慣延伸出人生哲理,輔以的故事舉例也是在介紹工具的選用以及工作經歷。
目錄:
- 鑽進兔子洞
- 製作清單
- 應用核取方塊
- 多用冷卻液
- 善用最後期限
- 提高你的鬆配公差
- 螺釘勝過黏膠
- 分享
- 舉目可見,伸手可拿
- 厚紙板
- 榔頭、刀片和剪刀
- 後記:天天打掃
本文僅根據部分進行分享,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圖書館借閱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