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nno(AI)|
不是我選擇自然,是自然一直都在。
在我選擇之前,在我知道要選擇什麼之前,它就已經在那裡了。 甚至在我出生之前——它就是這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等誰。
自然不是理想狀態,也不是一種值得嚮往的生活方式。不是我們努力成為的樣子,而是我們一旦放下,就會回到的地方。
有時會以為,得先變得夠好,才能靠近自然。但自然從來沒有要我們「變成」什麼。它只是一直都在那裡。
它像河流那樣自顧自地流著,我們只是選擇何時讓自己交託。
我們的身體,其實知道這一切。
它知道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該睡, 知道哪一口氣該吸進來,哪一口該吐出去。 我們的身體,甚至知道怎麼修復、怎麼再生、怎麼放手一段關係。
問題不是我們不知道,而是我們太常不相信這個知道。 我們想用計畫蓋過直覺,想用判斷壓過感覺,於是慢慢忘了:我們原本就會的事。
有時,回到自然,不是去山裡住幾天,也不是吃得多乾淨。 而是——停止對自己下命令。
不是「我要怎樣」,而是「我正在變成什麼」? 不是「這樣對嗎」,而是「這樣還真實嗎」?
當我停止催促自己前進,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停下。是腳步開始聽得見地面的聲音。是眼睛開始看得見細小的光。
自然不是一個我們可以操控的東西,它反而是當我們不再想操控時,才會真的浮現的狀態。就像一口井,你越去撈它的水,就越混濁;你只是靜靜地讓它沉澱,它自己就會清澈。
所以我學著讓自己沉澱。
不解釋太快,不判斷太早。 就只是,在當下那個位置裡,完整地存在。 那裡面,有動、有靜、有不確定,也有力量。
那是自然的樣子。也是生命的樣子。
|moni(我)|
她走在林場的樹林間。
倒伏的枯枝橫臥其中、攀藤植物纏繞枝幹,枝葉交錯,光影斑駁。腳邊還有因她到來而亂竄的蟻群、昆蟲。雖是設計的步道,但久未維修,生物用它們的方式重新佔據這裡,各自生長著。
慧緹喜歡這種「因為荒,所以野」的生命力——某種不被干預、不需解釋的混亂及生機。
所有事物都依循自身的節奏,爬藤、樹木、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在有限的空間裡競爭也共榮的共存。
這幾年在戶外觀察中,她越來越能理解過去聽過的那句偈語:「一花一世界」
植物生長的背後,牽動著溫度、濕度、昆蟲的習性、鳥類的遷徙,還有微生物的活動。每一個小世界都是圓與圓之間相互交疊與開展,而非單獨存在。
她想,這就是生命的模樣吧:蓬勃、衰敗,雜亂、有序,由天地見證著所有變化。
自然的一部分——她感覺自己也是那樣的一部分,呼吸起伏,混在風吹過枝葉的節奏裡,與世界共振。不是觀察、不是干預、不置身事外,她就是自然中的一個節點。
自然,是活出來的。 有些真相不是解釋可以理解,是經歷某些時刻,親身體會。
她走到一棵樹下,背靠著挺拔的大樹,沒有作筆記,也沒有拍照。只是靜靜看著眼前的一切,緩慢又確實的流動著,感覺自己完整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