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因腰部的問題來復健,我坐在走廊椅子上等候,媽媽隨著不同的復健方式進行著,或坐著熱敷,或是躺在治療床上進行復健。復健師則一邊調整著器材,一邊機械式的提醒句給予提醒。
靜默的復健治療室
透過玻璃窗,我看到另一復健的教室裡,每個人都在默默努力,一位年約八十的長者,他眼神木然的操作手搖復健車,表情空洞,動作遲緩。另一位白髮蒼蒼的長輩,則努力地夾著小小彈珠,手部吃力的拿著夾子夾著彈珠,微微顫抖著,彷彿將全身的力氣都凝聚在那一瞬間,而另一位長者,是一步步地努力練習要往前走出一小步。這些復健的畫面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照顧」與「被照顧」的角色默契
站在一旁的復健師說這是為了訓練他腳部的動作,而另一位復健師的語氣平淡地說:“這個動作可以幫助他們手指的靈活性。”在這環境裡,每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復健師們機械式地操作著每一項步驟,機械式的提醒句給予提醒。而陪伴者有些是外藉看護,有的靜靜守候,有的低聲交談。這些角色之間,形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平靜和諧共鳴,沒有過多的彼此之間的寒軒客套語言,這空間裡每個人都默默地擔著「照顧」與「被照顧」的角色。
想像自己老去的模樣,「當我80歲了,會是啥模樣?」
我看著這次這時段復健的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望著這些人,不自覺地想像自己的未來年老樣態,與可能加在自己身上的歲月痕跡與重量,心中突然浮現---「如果80歲的我,會是啥模樣?」會不會也有個人,像今天的我一樣,是一位坐在走廊椅子上靜靜等候的旁觀者,然後看著己變成80歲的我,緩慢吃力地練習著某個基本動作?我會像是那位用力夾彈珠的老先生嗎?還是那位神情木然手搖復健車的長輩?
陪伴可能是一種溫柔的預習,好好陪伴與感謝
或許我們都在悄悄準備迎接那一天的到來--透過運動保養身體,透過閱讀與感悟修行內心。我在想,陪伴可能是一種溫柔的預習,人生終將走向那一條老化的長路,該珍惜現在還能陪伴媽媽去復健,珍惜自己現在還走得動、珍惜寫得出字、珍惜腦袋能反應還說得了話。
現在,不再想像80歲的自己了,珍惜眼前當下努力生活,好好陪伴家人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