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前的小活動暖身,首先畫一個三角形(△),接下來畫一個正方形(□),最後畫一個圓形(○)。
三個圖形畫好,代表你已完成作答。
指令簡單明確!對吧?
但,每次的結果都讓人驚訝!
這圖形結果長相有幾種呢?是一種?還數種?
百花齊放,結果是大不同!
有人從上到下依序畫三角形、正方形、圓形。
有人則從左到右排列畫三角形、正方形、圓形。
還有人將三個圖形,以層層疊疊的方式,畫在一起。
也有人想像力大爆發,直接組合成房子!把三角形當屋頂、正方形當牆面、圓形當成太陽。
記得某次活動中,一位學員畫了一個火箭,他說三角形是頭錐、正方形是主體、圓形是推進器,還特意畫了火焰效果,全班爆笑,真的很佩服他腦袋裡的創意!

明明是表達「相同的一件事」,但為什麼會這麼多版本?真的都是在表達「同一件事」?
我們利用2到3分鐘的快速腦力激盪,整理了可能原因:
- 思考不同
- 指令不明確(沒說大小、位置、相對關係)
- 說不清楚
- 聽得不明白
- 書寫或繪圖的習慣不同
- 單純今天心情不好,懶得想了,亂畫一通
- 腦袋不同
- 生長環境不同
- 教育背景不同、對圖形聯想不一樣
- 腦殘了
- 心情不美麗
- 習慣
- 以為有很多要書寫,所以先留很多空白、
還有人笑著說:「我畫歪了啦,因為手殘啦!哈哈XD!」
從這些回饋發現,即便是同樣的訊息,我們每個人接收與回應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也就是我們對「同件事」,透過不同的理解與解讀,已不一定會是最原始的「那件事」!
如果簡單的指令,都能產生這麼多「解讀」,那我們在溝通、互動、設計產品時,豈不是更需要理解「對象是誰」? 這個畫圖結果若簡單快速的「分眾分群」分成幾大類, 例如從上到下依序畫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這些歸成一類群,而從左到右排列畫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分成一大類,其他的再歸成其他的分類群。這類似行銷裡常用STP(市場區隔(Segmentation)、目標市場(Targeting)、產品定位(Positioning)」)。但在這圖形活動裡是只有作"分類",有點類似市場區隔(Segmentation)而已。
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的表達,同樣一件事情,只是陳述的角度不同罷了,但有一件事情是一樣的,結果都是希望最終目的的達成"!
「分眾分群」依不同特性群分,以瞭解這類群體的共同特性,不只在行銷,還有其他場域也很好運用,例如團隊裡,知道團隊裡誰是適合任務導向,而對方是可以舉一反三的;誰又是需要細節交代,一一詳細說細項的。另外在簡報表達現場,因參與聽眾群不同,對象是消費者?還是投資人?還是廠商? 接下來作適度的調整,依不同類群的需求點,表達不同的重點與亮點,達到最好的結果。
每人「解讀事情現象的方式」本來就不太一樣,但有一件事情是一樣的,都是希望最終目的達成!所以就像基地台,找對到共同頻率了,比較較好接通溝通。因此了解這溝通對象群體的特性,比較較好接通溝通,最後達成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