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氣道有所謂「五心」之說,用來描述修習的方向並應努力隨時保持的狀態,意即從基礎體能訓練、技術學習,到心性磨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五心依次為初心、殘心、同心、不動心、禪心,玆簡述如下:
初心- 保持如初學者般謙虛、開放、求知若渴心態。不先入為主,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學習意願。
殘心- 動作完成後,身心仍保持警覺與專注狀態。即使攻擊結束,意識和氣的延伸仍然存在,準備應對任何突發狀況。如箭射出後,射手意念仍停留在目標上。同心- 與對手、環境融為一體的心意相通狀態。不帶敵意抵抗,能敏銳感知對手意圖動作,並與之協調流動。在合作或共同修練時,更能體現這種心境。
不動心- 面對任何變化或壓力,內心保持平靜、堅定、不為所動。如磐石般穩固,不受恐懼、猶豫或憤怒影響,能清晰判斷並採取行動。這並非身體不動,而是心靈穩定。
禪心- 超越雜念、清淨無染的心境,與禪宗理念相通。達到無念無想、全然活在當下,能更直覺、直接地感知周遭環境並應對。這種心境往往需要透過長期修練沉澱才能體悟。
個人認為,以上心態放諸各類武術皆準,在日常生活中亦然,最終形成一套完整圓融的修養,貫串相連,周而復始、延綿不絕。踏入武術討論區以來,觀察到最明顯的現象之一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有時會糾結在一個或少數特定點上頭,標籤包括養氣、內家、外家、套路、搭手/ 推手…等,最容易讓眾版友情緒激昂、湧躍發言的更屬奪刀、實戰、擂台、街頭,什麼都說得出來了。其實,以上所有標籤都包含在武術修練範圍內,只能說相對較著重哪部份,但不能說特定部份就有絕對效果,例如「推手很厲害的擂台就很會打」或「練過奪刀技法的遇到持刀者一定能一下就把對方手折斷、帥氣奪刀」云云,那都是很不切實際、天真無邪的幻想。
我曾在發文中提過「武道最高境界是止戈,不戰而屈人之兵,非到緊急必要關頭不輕易出手」,以現代觀點來說,就是敘事溝通能力,也是現場溝通技巧(又稱柔化術),具體表現方式為運用語氣、適當措詞、控制肢體語言、誠懇傾聽回應,使可能發生的肢體衝突消於無形 。記得一位長輩曾說過「能不衝突就不衝突,到了動手的時候,就算打嬴了,也算輸」,當時年輕血氣方剛的我非常不以為然,覺得我若打嬴了把對方碾壓在地怎會算輸?!一直到人生累積些許歷練後,才明白一旦動手後,就極有可能要承擔各類成本,打壞的東西要修理或換新,受傷要治療(不論傷人被傷),還有決律程序要走,再加上伴隨這所有一切的應付時間與精力,總的算下來,不是輸了嗎?要是過程中賠上人命了,那輸得不是更多?
結論,事發前能預見其勢先行安排部署而避開是上策,事發當下能以柔化術控制場面不致發生憾事是中策,雙方全武行激烈動作而掛彩是下策。我認為一位成功的武道家,必須具備執行以上所有策略的能力,但以上策為佳,為社會安定穩固略盡己力。武道修練,就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