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設備到賣「健康報告」,一個解決「創新者兩難」的 SaaS 平台化實戰分享。
所有人都專注在「怎麼賣出更多設備」時,我問的卻是另一個問題:「這個產品,能不能成為一個市場的起點?」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運用**「深度重構」的思考框架,為一家在SaaS與物聯網 (IoT)** 領域掙扎的硬體公司,設計出全新的平台型商業模式,跳脫「創新者的兩難」困境。【第一步:深度洞察】在停滯的曲線中,看見「創新者的兩難」
某年,我加入一間曾經代理過的公司。這間公司擁有全球最小型的 IoT 儀器,客戶遍佈各大連鎖品牌與專業從業者。
然而,在看似無懈可擊的運營下,我卻發現了問題:幾年來的銷售曲線,已經接近停滯。
經過與公司上下的訪談,我得出的結論是:團隊並非不努力,甚至是「過於」努力了。他們不斷將產品成功的邏輯,反覆複製到不同的領域與客群上,思考模式沒有改變,只是一直在不同產業裡「賣設備」。 這是一條典型的「創新者的兩難」路線。
【第二步:破窗思考】重新定義問題,從「賣儀器」到「販售空間健康報告」
我意識到,不斷擴展「賣設備」的路,很快就會走到頂點。於是我開始反覆自問,如果跳脫「賣儀器」這個框架,重新問一次:「這項技術,能不能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脈絡下,創造新的需求?」
答案其實非常明顯,它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日常用眼健康。
市面上所有人都關注保健食品,卻很少有人真正檢視「生活環境的光線」對眼睛的影響。 而我們的儀器,正可以精準測量這一切。但問題是,儀器太貴,普通人不會買。
這正是「破窗思考」發揮作用的時刻。真正的問題
不是「如何讓普通人買得起儀器」,而是「如何讓普通人無需購買儀器,就能享受到光線檢測的價值?」
於是,一個全新的價值主張誕生了:我們不再是賣設備,而是販售「空間健康報告」。
【第三步:系統設計】打造全新的平台型商業模式
在重新定義了價值主張後,我設計了一套能支撐這個新主張運行的全新
平台型商業模式。這不是靈光一閃,而是將我所有經驗打碎重組後的設計:
- 定義新的價值主張: 不再是賣設備,而是販售「空間健康報告」,喚醒用戶對環境品質的需求。
- 建立接案平台結構: 訓練專業的「光線量測師」,到府進行量測服務,以此運行營收飛輪。
- 設計可轉化的銷售路徑: 透過接案、租借與分潤調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銷售漏斗。
- 整合跨界行銷資源: 建立獨家的量測標準,與葉黃素品牌、健康診所、教育單位結盟,成為「光線健康教育」生態系的一部分。
這個提案,立刻就獲得了高層的認可並付諸執行。
這整個過程,就是一次典型的「深度重構」實戰:始於對真實需求的深度洞察,經由破窗思考重新定義問題,最終以全新的系統設計落地。 當所有人都說「只能這樣做」的時候,我會回頭問:「如果這個限制不存在,會不會有另一種更適合這個時代的做法?」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