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我的重訓教練在中職打球的經歷,我是沒機會深入認識棒球運動的,也不會認識那些熠熠生光的明星球員,他們如何從仰望前輩的小球迷,歷經自己的人生故事,淬鍊成為棒球精神的傳承者。
像我這種外行人看棒球,就是看投手像一座燈塔一樣,定時掃視整場一圈,嚇一嚇想盜壘的傢伙,然後回來盯著打者,兩個人互相猜忌。鏡頭會拍到捕手在手套下面剪刀石頭布,投手搖頭不要、點頭說好,最後就是看打者是被騙還是敲出去。放大招的時候很少,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投手一直掄球、裁判比拳頭、隊伍才上場又馬上換場、總教練不太爽但是,牛棚一副等下要吃什麼的氣氛。
棒球是失敗率很高的運動
教練這麼對我說的時候,就像是打開我的世界的一片天窗,從沒想過有一個領域是用「失敗」來作為立足點。少輸就是贏?聽起來反人性,但似乎很有道理。周思齊在書中同樣也提到這句話,教練接著說:
畢竟球是圓的,要打中就有困難,何況要打好、打高、打遠。揮棒落空是家常便飯,但是當下就要專注下一顆飛來的球,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懊悔上一顆球。
他還說「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但是不努力一定沒收穫」。要是放在一般情形,我會說哪件事不是這樣?教練你在講廢話。但是用來描述棒球選手的心境,反正這是一種常態打不中的球,與其累計三振球數,不如爭取打擊率,能上一個壘包就是賺到一個壘包。反正錢付了不能退(?),就沉浸式享受投入比賽的過程。
非常相似,身為學長的周思齊,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建設:
我不去解決情緒的問題,而是務實的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既然強求不來,那就順勢而為,看看自己能打到什麼程度。
這是在升學主義一路向上競爭的我們,在你死我活的零和賽局中,難以想像的世界觀。不成功便成仁,不讀書就賣雞排。為了填對標準答案多拿幾分、把別人擠出榜外,競賽本身就是恐懼。除非取得前幾名的好成績,不然,你的過程沒有意義。只有榜首會被訪問「你是如何準備考試」,老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解釋了一切。
並不是說球賽的比分不重要,或者不打球的人生就體會不到過程的樂趣,但是「我能有多好?」與「我不能不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與動力。
全力跑完一個壘,為了做好過程,沒有別的,這就是專業態度。
如果一壘手已經接到球準備踩壘包,還要不要跑壘?如果九局下還是大幅落後,還要不要追?在我們每一個預期不如意的時候,怎麼看待自己已經的投入,又怎麼判斷要不要繼續投入?事實是,什麼事都有可能,片面的預期不見得有意義,既然這樣,唯一能控制的只有「我該怎麼做?我想怎麼做。」既然上場,就要對得起自己。
九局下半無論落後幾分,都要保持一樣的態度去拼。我知道很難,也不合人情常理,但我仍努力這麼去做。在比賽結束之前,什麼事都有可能,但如果我束手就擒,就再也沒有機會追上來了。
「你怎麼度過一天,就會怎麼度過一生。」我們常會想像人生應該是什麼樣子,就好像有個叫做「人生」的東西單獨存在那裡,但事實上是很多的「每一天」組合起來,然後把這個組合叫做「人生」而已。同樣的,每一場比賽也像是整個職涯的縮影,堅持盡全力的人,常常將成功歸功於運氣、將失敗歸咎給自己。
每一個機緣、每一個相遇和經驗,都讓我更喜歡棒球。每當我可能要偏離棒球的軌道時,就有特殊的人事物把我拉回來。
所以我總是心懷感謝,希望也能在別人的生命中拉別人一把,無心或有意創造一種機緣或巧合,因為成功不是只靠自己一個人。
其實如果一個人堅持要沉淪、要自毀,那麼再多的機緣也幫不到他。所以歸根結底,貴人再怎麼扶持,站起來的還是自己。人生會遇到許多來來去去的人事物,有些吹滅你手中的燈,有些則成為你心中的光,但無論如何,始終引領自己的永遠是你初見那顆心。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思齊開篇這段童年回憶:
我從小就很喜歡兄弟象的王光輝,王光輝也是從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出身的球員,當年的他曾經拿下職棒元年的打擊王,球迷都稱他為「萬人迷」,在我們家鄉也是超紅的名人。
王光輝每次回來都很像總統下鄉造訪,家鄉的人會安排他坐著吉普車在部落裡遊行,我們就穿著學校制服在後面跟著跑,很熱鬧也很好玩。那時看著在吉普車上的王光輝,只覺得他好厲害,能在台北打職棒,完全沒想到後來我們居然也能和我們的偶像一樣去台北,在同樣的球場上比賽。
第一天的比賽完,我們就吵著要去吃麥當勞,當我們拿著托盤走到位子上,打開包裝紙看到漢堡的時候,第一口咬下去,我們都快要哭出來了。因為我們從小吃的東西都是從家裡來的,要不是自己種的,就是自己養的,這輩子從來沒有吃過這種東西,也想像不出原來竟是這種滋味。
成名之後還不忘回望自己最初的嚮往,就好像站在街口的這一邊看向另一邊,你就知道他確實是一直走在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