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固執:信任缺失的防衛機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固執不只是倔強,更是內心受傷的反映。許多固執的人,童年時期經歷過父母的否定和冷漠,導致他們缺乏對外界的信任。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他們用固執築起一道保護牆,這樣,別人就動不了他們。

童年經驗決定了我們的信任感

一個極度固執的人,往往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父母的指責、否定、貶低,甚至是嫌棄和看不起。這樣的孩子,幾乎從未被父母肯定、鼓勵、相信。久而久之,他們對父母徹底失望,甚至絕望,不再期待父母的愛。

最糟糕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負,那他一定會被全世界欺負。如果父母潛意識裡不允許孩子超越自己,總是壓制孩子順從,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固執是自我保護的殼

一個人從小缺乏信任感,長大後自然會用固執來保護自己。他們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這種極端的自我保護,是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久而久之,固執就成了他們的性格標籤。

在意識層面,他們雖然只相信自己,但是潛意識裡卻連自己都不信任。他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內心極度匱乏,配得感很低。這種內心的創傷,如果不被療癒,根基永遠脆弱,只能用外在的強勢、脾氣和嘴硬來掩飾內在的空虛。

固執的人不覺得自己固執

很多時候,固執不是我們以為的那種「冥頑不靈」,看看我們很熟悉的這些場景,你是否被說過、或說過對方「不知道在堅持什麼」:

  • 一定要去某個地方讀書或工作
  • 堅持晚飯後才洗澡、穿固定的鞋子、蓋同一條被子
  • 總是走同樣的路線上班上學,討厭改變路線
  • 不喜歡去沒吃過的餐廳吃飯

這樣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執的地方,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是在每個堅持的背後,是不是曾經有人干涉你的決定、不讓你照自己的意思安排生活?如果你一直是自由的,怎麼會有這麼多原則底線需要捍衛?

自我接納之路

1.認識固執背後的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特別堅持、對抗他人,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在用固執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我是不是感到不安或害怕改變?」這樣的覺察是療癒的第一步。

2.允許自己有情緒

不要壓抑內心的悲傷、憤怒或害怕,這都是自己真實的心聲,允許自己感受到這些情緒,也可以寫日記、和信任的人分享,將情緒表達出來。

3.練習自己作主、自己負責

固執往往來自對於被控制的抵抗。當你能在生活中承認自己的意志,即使是小事,也能幫助你建立安全感、放下對於抵抗的依賴。

4.逐步嘗試接受改變

從小範圍、可控的改變開始,例如嘗試一種新食物、改變一個小習慣,讓自己適應變化,慢慢擴大接受度。

5.學習自我照顧

當感到壓力或抗拒時,放下手邊的事、深呼吸、或短暫離開現場,幫助自己放鬆。長期來說,這能減少內心的慌亂感、與自己和平相處。

6.建立安全的人際關係

找到能理解、支持你的人,讓自己感受到被接納和安全,這是療癒的關鍵。


我們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我們與父母關係的延伸;我們對世界的態度,就是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固執只是內心傷口的保護殼。當你願意正視這些創傷,補足內心的缺失,你將會發現,自己也能擁有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自己也覺得,很多看似硬脾氣的地方 其實是因為曾經有不被尊重、被否定的經驗,才會變成我的原則不能被踩 練習自己作主、慢慢嘗試改變這些方法,感覺都能幫助固執的人一步步鬆動心裡那面牆~
avatar-img
96巷23號
1會員
6內容數
一個律師工作室,分享執業心得、法律科普、讀書筆記,順便說說她看到的世界。
96巷23號的其他內容
2025/07/01
當你過度善良、共情力強、習慣自我壓抑、內在規則感強,且缺乏適當邊界時,一旦遇到一個界線感薄弱、自我中心、不負責任的人,你反而會在關係中被嚴重消耗。
2025/07/01
當你過度善良、共情力強、習慣自我壓抑、內在規則感強,且缺乏適當邊界時,一旦遇到一個界線感薄弱、自我中心、不負責任的人,你反而會在關係中被嚴重消耗。
2025/06/30
有些人總是喜歡挑剔,來證明自己才是最懂的那個人。事實上,挑剔與反駁不算是一種證明,只不過是發表了一種看法,然後幻想自己的這個看法才是對的。
2025/06/30
有些人總是喜歡挑剔,來證明自己才是最懂的那個人。事實上,挑剔與反駁不算是一種證明,只不過是發表了一種看法,然後幻想自己的這個看法才是對的。
2025/06/29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經驗,都會在我們的性格、情感和人際關係中留下痕跡。有些人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責罵、貶低、忽視或缺乏愛,這些創傷可能會在成年後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以下整理了九種常見的表現,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並給予你一些溫柔的陪伴與理解
2025/06/29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經驗,都會在我們的性格、情感和人際關係中留下痕跡。有些人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責罵、貶低、忽視或缺乏愛,這些創傷可能會在成年後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以下整理了九種常見的表現,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並給予你一些溫柔的陪伴與理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社會中,許多男性表現出「外強內弱」的特徵。他們在公共場合保持堅強形象,卻在親密關係中暴露出內心的脆弱和不安。這種矛盾往往導致他們在家庭中表現出複雜而有害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危險在於它的代際傳遞性。
Thumbnail
社會中,許多男性表現出「外強內弱」的特徵。他們在公共場合保持堅強形象,卻在親密關係中暴露出內心的脆弱和不安。這種矛盾往往導致他們在家庭中表現出複雜而有害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危險在於它的代際傳遞性。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衝突,時常裝聾作啞而維持表面的和平, 但殊不知努力維持的和諧,卻始終進不到人的心裡去, 一輩子活在謊言中而留下內心的空虛感, 身而為人本來就可以有情緒, 但絕對不要以傷害人的姿態做溝通, "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夠傷害人", 而是利用衝突,看見彼此",然後越來越了解彼此後,連結更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衝突,時常裝聾作啞而維持表面的和平, 但殊不知努力維持的和諧,卻始終進不到人的心裡去, 一輩子活在謊言中而留下內心的空虛感, 身而為人本來就可以有情緒, 但絕對不要以傷害人的姿態做溝通, "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夠傷害人", 而是利用衝突,看見彼此",然後越來越了解彼此後,連結更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