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不只是倔強,更是內心受傷的反映。許多固執的人,童年時期經歷過父母的否定和冷漠,導致他們缺乏對外界的信任。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他們用固執築起一道保護牆,這樣,別人就動不了他們。
童年經驗決定了我們的信任感
一個極度固執的人,往往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父母的指責、否定、貶低,甚至是嫌棄和看不起。這樣的孩子,幾乎從未被父母肯定、鼓勵、相信。久而久之,他們對父母徹底失望,甚至絕望,不再期待父母的愛。
最糟糕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負,那他一定會被全世界欺負。如果父母潛意識裡不允許孩子超越自己,總是壓制孩子順從,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固執是自我保護的殼
一個人從小缺乏信任感,長大後自然會用固執來保護自己。他們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這種極端的自我保護,是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久而久之,固執就成了他們的性格標籤。
在意識層面,他們雖然只相信自己,但是潛意識裡卻連自己都不信任。他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內心極度匱乏,配得感很低。這種內心的創傷,如果不被療癒,根基永遠脆弱,只能用外在的強勢、脾氣和嘴硬來掩飾內在的空虛。
固執的人不覺得自己固執
很多時候,固執不是我們以為的那種「冥頑不靈」,看看我們很熟悉的這些場景,你是否被說過、或說過對方「不知道在堅持什麼」:
- 一定要去某個地方讀書或工作
- 堅持晚飯後才洗澡、穿固定的鞋子、蓋同一條被子
- 總是走同樣的路線上班上學,討厭改變路線
- 不喜歡去沒吃過的餐廳吃飯
這樣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執的地方,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是在每個堅持的背後,是不是曾經有人干涉你的決定、不讓你照自己的意思安排生活?如果你一直是自由的,怎麼會有這麼多原則底線需要捍衛?
自我接納之路
1.認識固執背後的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特別堅持、對抗他人,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在用固執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我是不是感到不安或害怕改變?」這樣的覺察是療癒的第一步。
2.允許自己有情緒
不要壓抑內心的悲傷、憤怒或害怕,這都是自己真實的心聲,允許自己感受到這些情緒,也可以寫日記、和信任的人分享,將情緒表達出來。
3.練習自己作主、自己負責
固執往往來自對於被控制的抵抗。當你能在生活中承認自己的意志,即使是小事,也能幫助你建立安全感、放下對於抵抗的依賴。
4.逐步嘗試接受改變
從小範圍、可控的改變開始,例如嘗試一種新食物、改變一個小習慣,讓自己適應變化,慢慢擴大接受度。
5.學習自我照顧
當感到壓力或抗拒時,放下手邊的事、深呼吸、或短暫離開現場,幫助自己放鬆。長期來說,這能減少內心的慌亂感、與自己和平相處。
6.建立安全的人際關係
找到能理解、支持你的人,讓自己感受到被接納和安全,這是療癒的關鍵。
我們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我們與父母關係的延伸;我們對世界的態度,就是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固執只是內心傷口的保護殼。當你願意正視這些創傷,補足內心的缺失,你將會發現,自己也能擁有溫柔而堅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