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喜歡指正別人的做事方式、反駁別人的想法、在別人的好事後面加兩句「但是.....」,讓對話變得尷尬且不愉快。
有些人總是喜歡挑剔,來證明自己才是最懂的那個人。事實上,挑剔與反駁不算是一種證明,只不過是發表了一種看法,然後幻想自己的這個看法才是對的。
無論是在朋友聚會中,別人分享一個旅行經驗,他們總能找到各種理由,指出行程的缺點或不合理之處,教你怎樣花錢才算高明。又或者在工作會議上,當同事提出方案時,他們會立刻挑出例外和漏洞,彷彿只有自己才有最完美的見解。這種挑剔別人的行為,雖然短暫帶來一種虛幻的優越感,卻往往深深傷害了彼此的關係,也讓自己陷入不斷爭強好辯的惡性循環。
當我們過度執著於「我勝你敗」的思維模式時,不僅無法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同,也難以感受到持久的幸福。
人性中那份渴望被讚賞、想證明自己聰明的衝動,常常讓我們陷入「我勝你敗」的思維陷阱。於是,我們不自覺地在一次次爭強鬥勝的過程中,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逐漸養成了好辯、挑剔的習慣,甚至讓負面情緒滲入心靈深處。
更深層來看,習慣性反駁別人的人,背後往往隱藏著一種恐懼和不安。他們害怕被視為無知或不夠好,擔心自己的價值被忽略或否定,因此在面對挑戰時,會立刻反駁以保護自尊,避免承認錯誤或脆弱。
我沒有學會該怎麼表達,只知道否定他人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這種反駁不只是為了勝利,更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試圖透過否定他人來尋求優越感和存在感。這種行為模式常常根植於成長環境,如果在充滿爭辨的原生家庭中,被批評、否定、壓倒意志下長大,一個人便容易形成這種固著的習慣。結果,這不僅阻礙了他們的成長和人際關係,也讓他們難以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善意溫暖的互動
事實上,每個人都只是想要幸福快樂,不想成為失敗者。可惜的是,多數人卻用錯誤的方法,讓短暫的勝利感遮蔽了真正的幸福來源。沒有人喜歡被反駁、被證明愚蠢的感覺,這是很自然的人性。因此,無論我們的觀點多麼完美,也很難因此獲得他人的欣賞與感謝。
與其執著於證明自己很厲害,不如練習看見別人的努力與優點。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肯定、溫暖他人時,互動的過程就會充滿溫暖,而我們自己也會因此感受到溫暖。
看淡自我、看重他人
我們真的不必活在「我勝你敗」的侷限中。當我們學會看淡自我,轉而關心並欣賞別人,就能逐漸掙脫勝負的枷鎖,獲得長遠而穩固的幸福快樂。這時,我們也會找到那個最真實、最溫暖的自己——這才是人性最深層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