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曾經在生死交關的邊緣掙扎,或是親友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時,心中冒出一個疑問:「這時候,那些瓶瓶罐罐的保健食品還能派上用場嗎?」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或許有些不解,但在急重症的特殊情境下,它卻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
今天,我就來一場「保健食品在急重症的大哉問」,打破迷思,揭開真相!
A. 當你處於急重症風暴
-你身體機能的「失控列車」
想像一下,當我們的身體遭遇急重症,例如敗血症、心臟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時,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突然脫軌(此時,你還會去拿日常保養產品,來緊急控制列車🚂?去阻止失控的列車🚄嗎?)此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複雜且劇烈的生理反應,包括:
1.全身性嚴重發炎大爆炸
身體為了對抗入侵者或修復損傷,會釋放出大量的發炎介質,這就像一場猛烈的火力戰,雖然旨在保護身體,但過度的發炎卻可能反噬自身,導致器官損傷。
2.新陳代謝的混亂
身體的能量消耗,會急劇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加速,這時候身體就像一個燒壞的引擎,需要龐大的能量來維持運轉,但卻難以有效利用。
3.營養吸收的障礙
腸道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大打折扣,即使補充了營養,身體也可能無法有效利用。
在這種極端失衡的狀態下,許多平常被認為有益的保健食品,其功效可能被嚴重削弱,甚至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B. 盲目補充?
-小心「好心辦壞事」!
你可能會想:「既然身體很虛弱,是不是應該多補充一點營養?」這個想法看似合理,但在急重症時期,卻可能是一場「好心辦壞事」的災難!
舉例來說,某些標榜「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可能含有特定成分,在正常情況下或許有益,但在全身性發炎反應劇烈的急重症病人身上,反而可能「加劇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讓發炎的火勢更加猛烈,導致病況惡化。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已經在承受巨大的壓力,就像一台瀕臨崩潰的機器,這時候如果隨意灌入燃料,卻不知道這些燃料是否適合,甚至可能是「火上加油」的危險物質,後果不堪設想!
C. 實證醫學的鏗鏘作答
-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面對急重症,科學界從不停止探索。針對保健食品在急重症患者身上的應用,許多國際研究都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1. 拒絕「萬靈丹」的誘惑!
許多研究指出,在急重症患者身上,大部分的保健食品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其有效性。甚至有些研究表明,不恰當的補充可能帶來風險。
a. Omega-3 脂肪酸
你可能聽說過 Omega-3 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然而,一項發表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研究,針對敗血性休克患者進行的臨床試驗顯示,補充 Omega-3 脂肪酸並不能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反而可能增加某些風險。
(Omega-3 fatty acids confer no mortality benefit)
(No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mortality, but the very low quality of overall evidence is insufficient to justify the routine use of omega-3 fatty acids in the management of sepsis)
但是另一個研究結果,卻認為 Omega-3 具有廣泛抗炎作用的觀點,降低了腸胃系統引發的敗血症。
這些不同的成果,提醒我們在急重症情況下,需要更謹慎地評估補充的必要性。
(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especially those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b. 抗氧化劑
許多保健食品都強調其抗氧化功效,聲稱能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然而,在急重症狀態下,身體的氧化壓力異常升高,盲目補充大量的抗氧化劑,可能干擾身體正常的防禦機制。
一項發表在 (J Intensive Care Med)的分析指出,對於危重症患者,常規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C、維生素 E 等)並不能帶來顯著的臨床益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害。
這項研究再次強調,在極端生理壓力下,身體的反應機制可能與正常情況下大相徑庭,因此補充策略也需重新評估。
2. 「對症下藥」才是王道!
在急重症患者的照護中,營養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這並非指「盲目補充」保健食品,而是指透過醫療專業評估,給予精準的營養介入。
a. 腸道菌群的關鍵
近年來,腸道菌群在急重症患者的預後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
當患者處於應激狀態時,腸道菌群的平衡容易被打破,這被稱為「菌群失調」。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感染風險增加、器官功能障礙等不良預後密切相關。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來調節腸道菌群,以期改善患者的狀況。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959202/
然而,這並非隨意的保健食品補充,而是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嚴格的醫學監測下進行。
b. 個人化營養支持
重症醫學的最新趨勢是「個人化營養支持」。
這意味著,醫生會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病情、營養狀況、器官功能以及治療目標,制定專屬的營養方案
這可能包括靜脈營養(將營養直接輸送到血液中)或腸道營養(透過鼻胃管或胃造口將營養送入腸道)。這些營養製劑是經過嚴格科學配方、符合醫療標準的,與市售的保健食品有本質上的區別。
D. 結論:保健食品,急重症時期的「旁觀者」?
總之,當生命面臨急重症的嚴峻考驗時,保健食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扮演著「救命仙丹」的角色,甚至可能成為「幫倒忙」的變數。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最需要的是:
1.遵從醫囑,相信專業
醫生和護理師是急重症患者最可靠的後盾,他們會根據最紮實的醫學證據,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任何關於營養補充的疑問,都應該第一時間諮詢醫療團隊。
2.精準營養,而非盲目補充
醫療上的營養支持是經過嚴格科學設計的,目的是提供患者最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以支持器官功能和康復。這與市售保健食品的理念和適用情境截然不同
3.「少即是多」的原則
在急重症時期,身體已經承受巨大壓力,任何額外的、未經證實的物質攝入,都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此時,「少即是多」的原則顯得尤為重要
下一次,當你的親友身處急重症的風暴中心時,請記住,與其焦慮地思考「保健食品還要不要吃」,不如將信任交給專業的醫療團隊,讓科學和實證引領方向,共同為生命搏鬥、救命🆘優先,命沒了,如何再保健、如何再迎接康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