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美元指數快速走弱,對新興市場與出口導向型企業產生廣泛影響。
作為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EMS)企業之一的鴻海,其跨境營運與多幣別資產配置,讓匯率波動成為財報的重要變數。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鴻海於中國與台灣子公司分別持有美元資產與美元負債部位,在此次美元大幅貶值的背景下,集團同時面臨帳面匯兌評價損益與實際營運獲利結構的雙重變化。
本報告將從財務評價層面與本業獲利層面,全面剖析鴻海在Q2的匯率影響機制,認識美元貶值對其合併報表的真正意涵。
匯率變動背景:
2025年第二季,美元相對多數貨幣明顯走弱,其中:
- USD/TWD:由 33.2391 大幅貶至 29.2130,貶幅達 12.11%
- USD/CNY:由 7.2567 微幅貶至 7.1632,貶幅約 1.29%
財務評價層面|帳面部位產生淨利益
中國子公司|美元淨資產部位 → 評價損失
- 4/1:
- 美元貨幣資產:新台幣 16,258 億元
- 美元貨幣負債:新台幣 13,767 億元
- 美元淨資產:2,491 億元
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29%導致評價損失,估計損失約新台幣 32.38億元。
台灣子公司|美元淨負債部位 → 評價利益
- 4/1:
- 美元貨幣資產:新台幣 12,485 億元
- 美元貨幣負債:新台幣 14,403 億元
- 美元淨負債:1,918 億元
美元對台幣貶值12.11% 導致評價利益,估計利益約新台幣232 億元。
合計美元部位評價效益:約 +199.6億台幣,反映於財報中的匯兌利益項目,對淨利具提振作用。

本業營運層面|合併報表毛利率受壓
中國子公司營運結構剖析:
- 收入面:以美元計價為主,美元貶值 → 台幣合併報表收入下滑
- 成本面:美元與人民幣混合計價,兩者皆對台幣貶值 → 台幣成本費用降低
但由於中國子公司為穩定獲利來源,收入面縮水的衝擊大於成本下修的有利因素。
合併報表呈現: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同步下滑,本業獲利能力遭稀釋。
2025年第二季,鴻海因美元貶值產生約200億元匯兌評價利益,主因來自台灣子公司美元淨負債部位,帳面淨利因此明顯增厚。
然而,中國子公司作為主要獲利來源,美元計價收入因匯率走弱轉換為台幣後縮水,儘管成本亦下滑,仍不足以抵銷營收壓力,導致合併報表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承壓。
整體來看,鴻海Q2呈現「業外獲利、營運承壓」的結構,匯兌利益具一次性特性,實質獲利能力仍需持續觀察。
參考資料:鴻海財報
更多鴻海集團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