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的差異衍生的偏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高中時的某天,我跟我姊回家的路上,一位學弟走在我們前面。

  下午6點左右,他在前面走著,跑了幾步,然後又停下來走,又跑了幾步,又停下來走。

  我心生好奇——「為什麼要跑呢?因為有事情趕著回家,可能趕著吃飯,或是要看電視。那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停呢?」

  我跟我姊沒有答案,於是我們就跑過去問他。

  那他的答案或許你也猜得到——

因為跑著跑著會累啊!

  多年來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有多次變化。

  當時可能覺得自己愚蠢,怎麼想不到這種可能性呢?
  又或是當成謎題,茶餘飯後的自嘲。

  直到最近,我有了另一種領悟,雖然這領悟細究起來可能也滿老套的,但我以前沒有想過這件事情跟這個「老套概念」的關聯性。

  或許我愚蠢、無知,對他人理解得不夠深入。
  不過——

是什麼讓當時的我這樣想的呢?

  跑著跑著會累,難道我不理解嗎?這是不可能的,又不是沒運動過。

  真正讓當時的我困惑不解的,不是單純這個通俗的常識。

  而是——我覺得只跑那一小段不會累啊!

  可能我的體能與對方不同,運動的頻率與對方不同,身上書包的重量與對方不同。
  在這些不同的前提之下,「我不自覺地認為」只跑那一小段路是不可能會累的。

  所以沒有因此跑跑停停的必要。


  而這就是那老套的領悟,同理心?認知落差?

  每當你意圖評斷別人,試圖給人建議時,彷彿你覺得理所當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什麼別人學不會、做不到呢?

  別人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做某件事情,為何他不那麼做呢?是不是別有居心?

  因為你們的背景不同。

  雖然這說來老套,但許多認知落差就是在各種細微的差異上衍生出來的,發展到很後面時,你可能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是建立在哪些假設上。

  這套偏見的形成方式如下:

  你看到了某人為某目的做A
  →你覺得如果是你自己為了此目的就不會做A
  →某人做A必然有其他的目的/原因

  那就再來舉幾個極端的例子吧。


計算方式不同就可能有不同的常識?

  你是心算能力很強的人嗎?

  (雖然這是我稍微虛構的範例,但或許你也可以對號入座。)

  如果你心算能力很強,252×248只要一兩秒就能看出答案,那你可能會對使用平方差公式(250+2)×(250-2)=62500-4來得出答案的人不屑一顧。

  為什麼要學這種計算技巧,或者說公式呢?
  有什麼必要嗎?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了嗎?
  難道是為了追求再快半秒?是啦,如果我有記得這個公式的話,確實可以再快一點,但有這個必要嗎?
  這種追求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背這個公式沾沾自喜的人,也太追求成績了吧。
  學校教學生記這種東西,完全就是考試走向,根本沒意義。
  這個教育體制就是在教學生們死背東西,明明可以直接算的,還要多背一個公式,就為了考試時可以寫快一點,是想要發下考卷10分鐘就交卷嗎?這種沒意義的追求。

  於是你得到結論了,你對社會的觀察如下——

學校教這個公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考試寫得更快一點,學生學這個公式是為了追求成績,這都背離了數學的本質。

  而談我自己的話,我倒不是心算能力很強,但我在腦中憑空想像的推理能力還不錯,高中以下的許多數學公式,我是可以在腦海中證明、推理出來的。

  所以對我來說,絕大部分的公式是不用背的,其他人執著於背公式,是他們放棄思考,不在乎學習;而我怨懟的只是考試時間總是太短,不足以讓我在考試時慢慢把結果推導出來。

  那對於這種能力沒那麼強的同學又如何呢?
  也許他要用一兩張紙筆推導,然後要多花我10倍的時間才有辦法把結果寫出來,他不會怨懟考試的時間太短,「不背公式的結果」對他而言根本不是一個選項,無論他學習時有沒有理解證明的過程。

  那如果你記憶力過人呢?

  這個題目類型,常見題目會出的數據大概有10000種變化,其實把結果全部背起來就好了嘛!
  真搞不懂學校為什麼要教那些計算技巧,背乘法表就好啦。
  同學做不出來?肯定不是數學不好吧,我數學也不好,只是他們沒有花心思去背。

  你的結論是——

背一下就有分數的東西,他們都不肯努力,就是一群懶惰的人。

  我說這個概念老套,是因為它其實就是「何不食肉糜?」、「吃一個不會飽可以吃兩個?」、「可以去跟老闆說啊!」,只是不只是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上的無自覺

  而是從一些細微的能力差異建構起來的不自覺。
  這比起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可能更不明顯。

  說那些話的人看不出他人的弱勢,在我們的眼裡看起來是荒唐的;
  我們是否又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有足夠的認識呢?

  這些差異未必有明顯的好壞,但就會為你帶來不同的思想。

  例如我可以很小聲地講話、哼歌,我自己聽得到,旁邊的人很難聽到。(請不必吐槽我唱歌時旁邊的人都聽得到)

  能做到的我,跟不能做到這件事情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我能夠內建音樂自娛

  所以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戴耳機聽音樂提神,因為我想聽歌我就能自己在腦海裡哼。
  做不到這件事情的人,是否就比我更需要提神的方式呢?
  (雖然我可能才是最精神不濟的人(X))

  與這個相似的是,我也很能自由地分心,因為我可以在腦海中建構較為複雜的事物,遊戲的策略、故事、研究、教學等等,我是那種進監獄也能自娛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當我寫這句話時是在想像《嫌疑犯x的獻身》的電影畫面)

  所以我對追求新鮮刺激的渴望較低,也比較不容易感到無聊
  (我沒有明寫這樣的特質會導致我對他人有怎樣的偏見,但你可以自行想像)


  你的習慣、偏好、特質、信念、人設、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等等,想想看,有沒有哪些對人事物的想法,是基於這些背景而來的呢?
  (如果願意留言來添加範例,我也是很感興趣)


  2025/07/05補充不同範例

  不是只有能力強會衍生偏見,能力弱可能也會。

  例如當你無法細分事物的區別時,也可能會跳到過度的歸因。

  同樣的罪行為何一個判很重,一個判很輕?一個認罪了,一個沒認罪,那有沒有認罪差很多嗎?如果你覺得「認不認罪哪有什麼差」,你可能就會直接跳到「司法不公」的結論。


  撰寫這篇文章的動力部分來自於問卷〈我能為你提供什麼有價值的事物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紹東的沙龍
10會員
31內容數
關於一些生活上的信念,或不輕信世俗道德的人如何培養出自身的價值觀的故事。
黃紹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4
群體生活,居住、工作、共用環境,有許多的規範、原則、習慣,為什麼你要遵守這些被約定出來的共識?如果對你來說有妨礙、不方便,你可以不遵守嗎?
2025/05/24
群體生活,居住、工作、共用環境,有許多的規範、原則、習慣,為什麼你要遵守這些被約定出來的共識?如果對你來說有妨礙、不方便,你可以不遵守嗎?
2025/05/09
新聞〈公司請飲料新人不願墊錢…主管揚言「大家都別喝」!上班族搖頭:陋習〉,是這樣的嗎?福利是否也有應承擔的責任?
2025/05/09
新聞〈公司請飲料新人不願墊錢…主管揚言「大家都別喝」!上班族搖頭:陋習〉,是這樣的嗎?福利是否也有應承擔的責任?
2025/04/11
如果過去的人所相信的道德、價值觀逐漸式微,新生的孩子們又會培養出怎樣的道德觀呢? 又要怎麼樣培養呢?
2025/04/11
如果過去的人所相信的道德、價值觀逐漸式微,新生的孩子們又會培養出怎樣的道德觀呢? 又要怎麼樣培養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目光掃視著落地窗內學生們,他們有的三三兩兩,並肩而走,有的形單影隻。 欸,不是說已經下課了,她人呢? “我在這!”六六拍拍我的肩,小聲道。“方向錯了,怎麼找也沒有用。”她說話的方式還是一如既往,無論如何都帶有些許哲學的意味。 “還以為妳會站在上回等我的地方。” “妳的身體
Thumbnail
我的目光掃視著落地窗內學生們,他們有的三三兩兩,並肩而走,有的形單影隻。 欸,不是說已經下課了,她人呢? “我在這!”六六拍拍我的肩,小聲道。“方向錯了,怎麼找也沒有用。”她說話的方式還是一如既往,無論如何都帶有些許哲學的意味。 “還以為妳會站在上回等我的地方。” “妳的身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