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与梦想拉扯,谁能不在风中动摇?
有些选择,看似是孩子的,其实牵动最深的是母亲的心 🤍
面对孩子站在人生路口犹豫不决的时候,我努力不去控制,却不能不思量:这条路,是否值得?是否能承受?身为母亲的我,只想给她最稳妥、最踏实的起步 👣
但在现实与理想、奖学金与排名之间,我却成了那个看似理性、实则煎熬的角色。
A-不是A
清晨起身,感到身体沉重,心更疲惫 😔
然而日子还是得过,载送孩子上学、买菜、甚至逼着自己把车洗干净——只是为了让沉重的心不胡思乱想。🧼🚗
当情绪起伏时,即使睡得再多,也无法真正休息 🛏️
我知道自己情绪的源头,其实是从孩子在升学路上的犹豫开始的 🎓💭
原本,老二的一切早已安排好——7月即将入学私立大学 ✨
学费有奖学金全额资助,生活费也优渥 💰
但政府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从“A-不是A”的政策风波开始,宣布10科A(含A-)也能保送国立大学预修班。
孩子一接到通知,原本坚定的心又动摇了 😵💫
她说:「私立都是有钱人读的。」
「能读国大的华人才是真正的厉害。」她的语气里有一种我听得出的骄傲。🏅
我为她的想法感到焦虑、甚至生气。😤
不是因为她要读国大,而是因为她轻易要放弃那一条明明为她铺好的光明路,却只为了那一份“荣誉感”✨
我告诉她,这就像马币与英镑的差距:价值不是看表面,而是看能带你去到哪里 💷🇬🇧
我不明白——
为什么明明有更大的平台、更清楚的路、更确定的支持,她却宁可选择那条充满不确定的方向?😔
她想要的,是排名、面子,还是内心某种属于“精英”的自我认同?👩🎓
她追求的,是一种自我证明 ✨
而我考虑的,是能否走得长远 🛤️
👩👧👦 作为母亲,我只能一一分析:
- 📚 从制度层面
国立大学的分发机制我完全没有信心 💥
申请不等于录取,就算录取,也未必是心仪的科系。
相较之下,私立是稳稳当当,按部就班完成课程,不靠运气,不用焦虑。 - 💸 从经济角度
国立即使有资助,也多半需要自费住宿与生活开支,甚至申请贷款 💳
而私立的这份奖学金,是连生活费也照顾到的全额支持,意味着孩子可以安心专注于学习 🧘♀️ - 👨👩👧👧 从家庭现实
我不是只育有一个孩子 🧒👧
两年后,还有妹妹也要上大学 🎓
我真的没有能力同时承担两个孩子的全部开销 💔
我不是不愿意支持,而是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写了四页长信 ✉️ 分析国立与私立的差别,未来就业的可能,甚至把责任划分清楚——如果她坚持选择国立,那么她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起财务与生活上的责任 🧾
我知道这番话对她来说,是沉重的,是带着失落与伤痛的 💔
甚至可能在她心中,留下我「不支持她梦想」的印象
但我只是想她明白:
📌 每一个选择,都有代价。关键是,你是否真的承受得起那份代价?
我不是自私,我只是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才不至于跌伤 🥀
我不是控制,我只是希望她别在荣耀的幻影中错失了真正的机会 🌫️
🎓 教育政策的突然转向,也让我心里生出几分无奈。
原本孩子已调适好要走私立的心情,如今又被这“多出来的选择”搅乱了心 💭
我们原以为路已铺好,却又要重新抉择。
写完那封信后,我选择安静 🧘♀️
给她冷静的空间,也让自己不要继续沉溺在情绪里 💧
🌈 结语
我知道,真正的爱不是替她决定,而是陪她思量;
不是安排她的人生,而是让她在选择中成长 👩👧
✍️ by左口米右|你有选择的自由,也要承担选择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