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少的不是想像,而是「想」》--狗竹聊教育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孩子缺少的不是想像,而是「想」》--狗竹聊教育

自由創作,真的自由嗎?

有時候聽到「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創作」這句話,我心裡會忍不住思考:我們的孩子真的能自由創作嗎?

當孩子從幼兒期的天真直覺創造階段,進入小學後的成長歷程,他們開始學習社會化——生活中的規則、團體的步調、對錯的框架,這些都會悄悄影響他們的創作方式。這時候,創作往往從單純的情感流動,變得更在意其他的標準,例如大家時常提及的「像不像」、「好不好看」、「別人會不會喜歡」。



從直覺創作走向有意識的表達


我認為,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孩子需要從原本純粹直覺的表達,慢慢學習進入下一階段:有意識地思考「我為什麼這樣畫」、「我想表達什麼」。這不表示直覺不再重要,而是更進一步的發展——學會在創作中思考與選擇。這是一項孩子成為大人過程裡,是不是孩依舊保有創造力的關鍵。


想像力,真的等於創造力嗎?


我們常聽到大人稱讚孩子:「哇,他很有想像力,好天馬行空喔!」但這樣的評論真的代表孩子有創造力嗎?很多時候這並不是真正的表示一個孩子很有創意。有時是因為框架的關係,讓我們做出不假思索的評論。


讓我們思考一個常見例子:


孩子畫了自己像超人一樣飛在天空,或是畫一位身穿蓬蓬裙的公主,在夢幻城堡中喝下午茶。這些圖像看起來像是「想像」,但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去想——這些是孩子自發性的創造?還是他重複了他在電視、繪本、文具用品上早已熟悉的樣式?

看似想像,其實是複製


因為,有些看似豐富的想像,其實只是孩子照著他習慣看到的樣式在畫,是一種無意識的複製。這時候的創作,不是他經過思考後主動構築的,而是他被動地「再現」了他接收過的影像。這並不代表孩子沒能力創造,而是他還沒被引導去「思考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創作,是從「想」開始


所以,美術課程的目的,不應只是教孩子畫「想像的圖案」,而是培養孩子「想像的能力」。前者容易複製模仿,後者卻需要從經驗、感受、記憶與觀察中慢慢醞釀。

教學是讓孩子學會畫「像」想像的圖像,還是學會想像的能力,這兩者是大不同。即使最後結果看起來有些雷同,但實際上卻是差距非常大的教育思維。


真正有創造力的作品,不一定外型新穎,但一定包含了孩子「獨特的角度」與「主動的思考」。創作的價值,不在於畫得多華麗,而在於是否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產生了獨一無二的組合與表達。


當生活經驗變成創作靈感


請試著閉上眼睛,想像一位巫婆或魔法師的模樣。再想像《哈利波特》中哈利騎著光輪2000飛天的場景。


這兩種畫面給人的想像層次,是不同的。《哈利波特》的世界,不是靠完全虛構的物件,而是透過重新排列我們熟悉的元素(像是掃帚、眼鏡、城堡),建構出一個看似真實卻又奇幻的世界。


那是創造力的關鍵——不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而是將熟悉的事物,重新賦予新的連結與意義,其中更含括了作者的生命觀點。


小小的問題,就是創造的起點


在教學中,我不常對孩子強調「想像力」,因為這句話有時也變成另一種無形的標準。

但當孩子問我:「老師,我可以畫媽媽生氣像個大魔王嗎?」或是「我的畫不想直的,也不想橫的,我可以斜著畫嗎?」


這些問題,在我眼中正是創造力的展現。因為他們正在主動挑戰或改變現有的框架、試圖建立自己的規則。


這正是我們希望孩子進入的階段:從生活記憶、感受、閱讀、個性與觀察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靈感與表達方式。


從複製走向思考,是創作的轉捩點


創作不是魔法,而是經驗、觀察與思考累積而成的成果。我們的孩子,缺的從來不是「想像力」這個名詞,而是「有意識去想」的機會。


#狗竹聊教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狗竹圖文的沙龍
104會員
617內容數
狗竹圖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1
[暑假] 快…. 快封印不住了 大家….. 做好心理準備   牠們要衝出來了
Thumbnail
2025/07/01
[暑假] 快…. 快封印不住了 大家….. 做好心理準備   牠們要衝出來了
Thumbnail
2025/06/28
[算了] 有時候沒有辦法的時候 就算了吧   當世界很荒謬的時候 別想太多 笑一笑   就好了
Thumbnail
2025/06/28
[算了] 有時候沒有辦法的時候 就算了吧   當世界很荒謬的時候 別想太多 笑一笑   就好了
Thumbnail
2025/06/26
[倦怠] 你倦怠了嗎? 是該去走一走了 好好的為自己 不為別的     要記得 有你才有世界
Thumbnail
2025/06/26
[倦怠] 你倦怠了嗎? 是該去走一走了 好好的為自己 不為別的     要記得 有你才有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共讀時可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雙方要分享彼此的想法或相互提問,父母可先針對書的內容分享自己的看法,孩子自然會在讀完書後說出自己的感覺、領悟。
Thumbnail
共讀時可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雙方要分享彼此的想法或相互提問,父母可先針對書的內容分享自己的看法,孩子自然會在讀完書後說出自己的感覺、領悟。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共讀圖書的文章,強調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責任感、獨立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還介紹了幾本適合的共讀書籍,以及孩子的反應和情感反應。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共讀圖書的文章,強調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責任感、獨立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還介紹了幾本適合的共讀書籍,以及孩子的反應和情感反應。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抒發心情的管道、有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學習才藝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
Thumbnail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抒發心情的管道、有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學習才藝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